時辰制:中國古代計時的智慧
時辰制,中國古時的一種計時方法,以十二地支劃分一日,每段時辰代表現今約兩個小時。
時辰表的演變
有記載表明,時辰制的雛形在先秦時期就已出現,但明確的劃分方式尚不明確。秦漢時期,時辰制逐漸成型,並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


清代學者趙翼提出,漢代太初年改正朔後,曆法精進,故確立了時辰制的形式。而西周、戰國等時期也有時辰制使用的記載。
值得一提的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曾出現過一種二十四時辰制,以十二地支配以四維和八幹表示時刻。
時辰與生活
時辰制與中國傳統文化息息相關,在文化遺產、傳統節日和日常生活中均有體現。例如,十二生肖與十二時辰相配,戌時(19時至21時)又稱「黃昏」,寓意著一天的結束和夜晚的開始。
時辰 | 約定時間 | 含義 |
---|---|---|
亥時 | 21時至23時 | 人們已入眠 |
戌時 | 19時至21時 | 日暮黃昏 |
酉時 | 17時至19時 | 太陽下山 |
申時 | 15時至17時 | 下午茶時 |
未時 | 13時至15時 | 適宜午休 |
午時 | 11時至13時 | 正午時分 |
巳時 | 9時至11時 | 上午 Snack 時間 |
辰時 | 7時至9時 | 早餐時段 |
卯時 | 5時至7時 | 黎明時分 |
寅時 | 3時至5時 | 黎明前 |
醜時 | 1時至3時 | 深夜 |
子時 | 23時至1時 | 子夜時分 |
子時是什麼時候?
「子時是什麼時候?」這個問題經常困擾著許多人。子時是中國傳統紀時法中的時辰之一,它是一個時間段,具體指什麼時候,尚存有爭議。
時間段 | 別稱 | 干支 |
---|---|---|
23:00–01:00 | 子時 | 壬子、癸丑 |
中國傳統紀時法將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等於兩個小時。子時一般被認為是從晚上11點到凌晨1點(見上表)。這個時間段也被稱為「夜半」,因為它是晚上最深的時候。
子時的由來
子時的命名源於「子」字。在中國古代,「子」字代表著開始,因為「子」與「始」同音。子時是十二時辰的開始,因此被稱為「子時」。
子時在中醫的意義
在中醫中,子時被認為是「膽經」當令的時候。膽經主要負責膽汁的分泌和儲存。在子時,膽經氣血最為旺盛,因此這個時間段是養護膽經的最佳時機。
子時與睡眠
子時是人體睡眠的最佳時段。在這個時間段,人體的陽氣開始衰退,陰氣上升,身體進入深度睡眠狀態。因此,建議在子時之前入睡,以保證充足的睡眠。
其他子時的説法
除了上述時間段外,還有一些不同的説法認為:
- 子時從凌晨0點到2點(含)
- 子時從下午11點到早上1點(含)
這些不同的説法可能會造成混淆,因此建議以本文所提供的時間段為準。
延伸閲讀…
時辰- 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農曆十二時辰介紹、對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