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陵
一座紀念孫中山先生的陵墓,位於南京紫金山南麓,莊嚴肅穆。陵墓設計巧妙利用地形,自慢名牌坊「博愛坊」沿著長緩坡道可步行至「陵門」,門前設有一對石獅增添氣勢。


然後是「碑亭」,正中豎立著長方形的「墓碑」,記載著孫中山先生的生平。
沿著台階向上可抵達「祭堂」,這是陵墓的最高建築,仿木結構,重檐歇山頂,內供奉孫中山先生的坐像。再往上走便是孫中山先生的「墓室」。
陵墓建築採用中國宮殿式,吸收西方建築元素。整個建築羣既有中華民族特色又創新。
設計者呂彥直,傾注心力規劃設計,並親自督工。他在監理陵墓工程期間積勞成疾,於1929年3月逝世,享年僅35歲。
1925年,孫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根據其遺願,國民政府在南京為其修建陵墓。1926年1月開建,1929年春建成主體建築,1931年才全部完工。
該陵墓被列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首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時至今日,中山陵依然是南京的象徵,吸引著無數遊人前往瞻仰。
孫中山陵墓: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聖地
孫中山陵墓,正式名稱為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先生之陵墓,位於南京市紫金山南麓中山陵風景區內。它是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的陵寢,也是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聖地,每年都吸引著無數的遊客前來瞻仰。
陵墓簡介
特點 | 説明 |
---|---|
建築風格 | 中國傳統宮殿式建築 |
面積 | 約15萬平方公尺 |
主體建築 | 祭堂、陵墓、碑亭等 |
建造時間 | 1926年開始興建,1929年竣工 |
開放時間 | 08:00-17:00(夏季)/08:30-16:30(冬季) |
門票 | 成人50元人民幣 |
歷史背景
孫中山陵墓的建造背景與辛亥革命緊密相連。辛亥革命後,孫中山於1925年在北京病逝。為了紀念其豐功偉績,國民政府決定在南京紫金山修建孫中山陵墓。陵墓的設計和建造由建築家呂彥直和劉敦楨負責,歷時三年餘才建成。
建築特點
孫中山陵墓採用中國傳統宮殿式建築風格,整體建築氣勢恢宏,莊嚴肅穆。主體建築包括祭堂、陵墓、碑亭等,沿中軸線排列。祭堂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屋頂覆蓋黃琉璃瓦,內部陳列著孫中山的巨型漢白玉全身坐像。陵墓位於祭堂後方,是一座地下石室,存放著孫中山的遺體。
陵區景觀
孫中山陵墓所在的中山陵風景區佔地約10平方公里,環境清幽,景色秀美。陵墓周圍環繞著蒼松翠柏,點綴著人工湖泊和亭台樓閣。遊客可以在陵區內漫步遊覽,欣賞自然風光,緬懷國父孫中山。
意義和影響
孫中山陵墓不僅是一座建築傑作,更是一個重要的歷史文化遺址。它是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象徵,承載著無數革命先烈的理想和信念。孫中山陵墓每年都舉行各種紀念活動,吸引著廣大民眾前來參觀瞻仰,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和中華民族精神。
延伸閲讀…
中山陵-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中山陵_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