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品質的提升與補貼措施
[二、住宅之基本居住水準,應符合下列規定:(一)居住面積達家户人口平均每人最小居住樓地板面積之和。(二)具備住宅重要設施設備項目及數量。三、第二點第一款所定家户人口平均每人最小居住樓地板面積,依下表規定計算之:]
內政部營建署頒布的「基本居住水準」草案中,規定平均每人最小居住樓地板面積採用全國統一標準為 3.96 坪。這項規範的初衷,旨在提高民眾居住環境品質,確保其享有舒適的活動空間。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營建署長近日在立法院聽證會上,竟以相同的理由提議,將補助那些居住空間低於 3.96 坪的住户,提高其申請租金補貼的權重,預計每人每月可獲 4000 元。


這樣一來,豈不是鼓勵大眾去居住在未達 3.96 坪的狹小空間裡?同時,也間接誘使房東為了獲取補貼,而竭力壓縮居住面積,招收更多房客。不難預見,這樣的補貼政策一旦實施,將會導致都市「籠民」的數量激增。
更有甚者,當政府得知社會上許多上班族寄居於狹窄空間,甚至居住面積僅 0.83 坪的慘狀,本應依循「基本居住水準」規範,嚴格懲罰大量隔間出租的惡質房東,並將此標準作為民眾承租的最低準則。然而,政府卻反其道而行,以「提升居住品質」為由,去補貼那些低於「基本居住水準」的人士,這豈不是自相矛盾,令人費解?
與台灣截然不同的,是法國的房屋補貼政策。法國政府規範的「基本居住水準」,單人最小居住樓地板面積為 10 平方公尺(約 3 坪),雙人最小面積為 16 平方公尺(約 5 坪)。只有符合這些標準,並且住所符合「像樣住房」(須具備安全、健康、基本設備等要點)的條件,才有資格申請房補。這種做法,才是保障基本人權的根本之道。
表:家户人口平均每人最小居住樓地板面積計算方式
家户人口數 | 最小居住樓地板面積(坪) |
---|---|
1 人 | 3.96 |
2 人 | 7.92 |
3 人 | 11.88 |
4 人 | 15.84 |
5 人 | 19.80 |
6 人 | 23.76 |
7 人 | 27.72 |
8 人 | 31.68 |
9 人 | 35.64 |
10 人 | 39.60 |
居住水準:影響因素與改善策略
居住水準是指一個地區或國家的居民享有居住環境的品質與舒適度。它受到多種因素影響,包括經濟發展、社會福利、環境品質,以及政府政策。
居住水準的影響因素
居住水準的影響因素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類型 | 因素 |
---|---|
經濟因素 | 收入水平、經濟成長、就業情況 |
社會因素 | 教育程度、醫療保健、社會福利 |
環境因素 | 空氣品質、水資源、綠地覆蓋率 |
政府政策 | 住房政策、環境保護法規、社會福利制度 |
居住水準的改善策略
改善居住水準需要從多管齊下,包括:
經濟措施
- 提高收入水平
- 促進經濟成長
- 創造就業機會
社會措施
- 提高教育程度
- 加強醫療保健
- 擴大社會福利
環境措施
- 改善空氣品質
- 保護水資源
- 增加綠地覆蓋率
政府政策
- 制定公平的住房政策
- 加強環境保護法規
- 實施社會福利制度
居住水準的指標
居住水準的指標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類型 | 指標 |
---|---|
住房狀況 | 住房大小、居住環境、居住密度 |
基礎建設 | 水電供給、交通便利性、公共服務 |
社會條件 | 教育程度、醫療保健、社會福利 |
環境品質 | 空氣品質、水質、綠地覆蓋率 |
結論
延伸閲讀…
立法會二十二題:人均居住面積
居住空間, 人均居住面積, 平均每人最小居住樓地板面積, 最低 …
居住水準是一個複雜且多方面的議題。它受到多種因素影響,需要從經濟、社會、環境和政府政策等多方面著手改善。通過採取適當的策略,我們可以提高居民的居住品質,並創造一個更宜居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