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巳】
【論釋】
巳,象形。甲骨文形似幼兒於胎中孕育,引申為誕生之意。


【字義演變】
- 胎兒成長:甲骨文字形描繪胎中嬰兒,表示在母體內滋生。
- 年序紀年:與天干相配,如「辛巳年」。
- 月份紀月:農曆四月,陽氣萌發,陰氣內斂。
- 時辰紀時:上午九時至十一時,陽氣充盈。
- 象徵動物:蛇,與五行火相應。
【在母體中孕育】
甲骨文字形刻畫胎中嬰兒蜷曲的身姿,反映出生命的誕生與成長的過程。
【年序紀年】
將「巳」與天干結合,編排出「甲子週期」,自「甲子年」起始循環六十年,用於紀年。
【月份紀月】
農曆四月稱為「巳月」,此時陽氣逐漸顯露,萬物生機勃勃。
【時辰紀時】
巳時為「蛇時」,對應五行火,代表陽氣正旺。
【象徵動物】
巳時五行屬火,與蛇相符。蛇的靈活性和再生力,象徵著生命力和活力。
【衍生概念】
巳字的象形特徵衍生出豐富的哲學寓意。如「已有」、「已出」,體現了萬物成長和圓滿的理念。
巳意思:從神靈附身現象看日本傳統信仰
巳意思(かみはかり),意指神靈附身、憑依,是日本傳統信仰中常見的現象。神靈透過巳意思顯靈,傳達訊息或降禍於人,影響個人乃至社會的命運。以下將探討巳意思的定義、類型、相關習俗與文化意義。
定義與類型
巳意思是一種巫術現象,指神靈或精靈附身於人體,使之神識模糊、言行失常。附身者稱為「神懸かり」或「神憑き」,其行為舉止會受到附身神靈的影響,可能展現出與平日不同的性格或能力。
巳意思的類型主要有兩種:
類型 | 特徵 |
---|---|
憑依 | 神靈完全控制附身者,使之失去自我意識 |
附身 | 神靈與附身者並存,附身者仍保有部分意識 |
相關習俗
在日本傳統文化中,巳意思被視為神靈顯靈的方式。人們會透過各種儀式或習俗,促進神靈附身,以獲得神諭、治病或除厄運。常見的習俗包括:
此外,巳意思在日本文學、藝術和宗教中也佔有重要地位。許多古典文學作品,如《源氏物語》、《平家物語》,都描述了巳意思的場景。此外,神社、寺院和能樂等傳統藝術形式,都包含了與巳意思相關的元素。
表格:巳意思相關資料
項目 | 內容 |
---|---|
定義 | 神靈附身現象,使附身者失去或部分失去自我意識 |
類型 | 憑依、附身 |
習俗 | 神樂、口神樂、巫女舞、修驗道 |
文化意義 | 反映對神靈世界的敬畏和依存,展現人與自然的密切關係 |
文學、藝術 | 出現在古典文學、戲劇和宗教藝術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