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的心學四訣
王陽明的心學四訣源自其「王門四句教」,涵蓋以下要點:


四訣 | 具體內容 |
---|---|
無善無噁心之體 | 心的本質無善無惡 |
有善有惡意之動 | 心受外在影響後產生善惡念頭 |
知善知惡是良知 | 人天生具備分辨善惡的能力 |
為善去惡是格物 | 涵養道德、除去惡唸的修身之道 |
無善無惡是心的本質,猶如臟器本身無善惡可言。心受教育後,開始區分善惡,造成波動。教育看似是完善「心」,卻也潛藏破壞之意。受教育前,人無憂無慮;受教育後,便有了羞恥之感。老子曾言:「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可見,學習知識越多,反而越與心靈本質相悖。
人皆有良知,能辨別善惡,即使作惡多端之人亦不例外。因此,心學四訣強調修身養德,去除惡念,達至身心的和諧與寧靜。
心學四訣:王陽明的心學精髓
王陽明的心學四訣,又稱「傳習錄四句教」,是王陽明心學的精髓。它們是:
-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
- 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 致良知則是事天
- 心即理也
表格:心學四訣簡述
心學四訣 | 簡述 |
---|---|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 | 心體本善,而意念會產生善惡 |
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 良知能辨善惡,格物是實踐善念 |
致良知則是事天 | 致良知即遵從天理,達到自我完善 |
心即理也 | 心與天理本質相同,遵循心就是遵循理 |
詳細解説
1.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
王陽明認為,心體本質上沒有善惡,但意念會產生善惡。善惡來自於意念的流動,而非心的本質。
2. 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良知是天生的道德判斷力,能辨別善惡。格物是透過實踐善念,消除惡念。透過格物,可以逐步顯現良知。
3. 致良知則是事天
致良知就是遵從天理,達到自我完善。王陽明認為,天理就是道的具體表現,遵循天理即等於事奉上天。
4. 心即理也
王陽明強調,心與天理本質相同,心之所向即天理所示。因此,遵循自己的心,就是遵循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