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針乃尋覓方位之工具,與地圖相輔相成。指南針最初以磁石造之,仰賴地磁尋向。現今則有電子指南針,藉由衞星訊號修正磁偏。羅盤一詞最早見於中國,李約瑟將其視為四大發明之一。
風水與航海等依賴指南針之行業,往往稱之為羅盤。而鮮少使用羅盤者,因教科書緣故,則稱之為指南針。羅盤南北向,不分上下。古人多以南為基準,稱之為指南、司南。近代歐美各國則以北為準,指南針上北方為紅,南方為白。


在指南針問世之前,人們仰賴日月星辰判別方位,但此法費時觀測方可運用。由於地磁南北與地球南北大致一致,使得羅盤得以隨時隨地使用。
傳説中國傳説中,黃帝擁有指南車,可在迷霧中辨識方向,擊敗敵軍。但此説真偽不明,已不可考。後世亦造指南車,然非靠地磁,而是運用機械原理,維持指向不變。
指南針在軍事與航海中發揮重要作用,首見於宋代。方位歸納方向,自宋以來,指南針採二十四方位。而西洋則以十六或三十二方位為主。不過現代多以度數表示,以求準確。
指南針又稱羅盤,因為現代指向針通常一端標示顏色,便於使用者尋找北方。然而,接近兩極地區時,指南針的功效將減弱:在北極點,任何方向皆可視為南方;在南極點,任何方向皆可視為北方。
「司南」一詞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韓非子著作中,但其涵義與形制,因缺乏實物佐證,各方爭論不休。有學者認為「司南」即指南針,依據《論衡》記載,認為司南為勺型磁石。然而,此説仍有爭議,且未有實物出土。
此外,亦有學者認為司南是一種「指南魚」,以鐵片製成魚形,經高温磁化後,放入水中即可指南。此法雖磁性較弱,但無須天然磁鐵。
關於指南針的運用,記載於宋代《夢溪筆談》中,指出以磁石磨製鋼針,即可指南。而現代指南針基本形式「旱羅盤」,出現在北宋,更便於航海使用。
指南針經由阿拉伯人引進歐洲後,技術大幅進步,並傳回阿拉伯世界。西方關於旱羅盤的記載始於13世紀,但有考古證據顯示,中國可能更早出現旱羅盤。
指南針在宋、元、明時期的航海中廣泛使用,航海者透過觀測指南針、海底泥樣等方式,判斷方位。宋代已有使用水浮指南針記載,約一個世紀早於西方首次使用指南針的記錄。
指南針的演變:從磁石到現代導航工具
指南針的演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從古希臘時代的發現到現代電子導航系統的發展,見證了人類在導航技術上的不斷創新。
延伸閲讀…
指南針-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指南針
古代指南針
- 磁石棒指南針(約公元前200年):古希臘人發現磁石棒的一端總是會指向北方。
- 磁石勺指南針(約公元11世紀):中國人將磁石棒放入水中,使其漂浮並指向北方。
中世紀指南針
- 浮針指南針(約公元12世紀):中國人將磁針放在一塊浮木上,使其在水中自由轉動。
- 乾針指南針(約公元13世紀):歐洲人將磁針固定在一個樞軸上,使其可以在空氣中轉動。
近代指南針
- 羅盤指南針(約公元14世紀):歐洲人將磁針固定在一個刻有方向標記的圓盤上。
- 航海指南針(約公元15世紀):經過改良的羅盤指南針,可以更準確地指示方向。
現代指南針
- 液體阻尼指南針(20世紀):磁針浸泡在液體中,以減少摩擦和振動。
- 電子指南針(20世紀):使用電子感測器測量磁場,提供更準確和快速的方向指示。
- 衞星空載指南針(21世紀):接收衞星信號,提供全球定位和導航功能。
指南針的演變表
時期 | 類型 | 特點 |
---|---|---|
古代 | 磁石棒指南針 | 磁石棒的一端指向北方 |
古代 | 磁石勺指南針 | 磁石棒放入水中漂浮指向北方 |
中世紀 | 浮針指南針 | 磁針放在浮木上自由轉動 |
中世紀 | 乾針指南針 | 磁針固定在樞軸上在空氣中轉動 |
近代 | 羅盤指南針 | 磁針固定在刻有方向標記的圓盤上 |
近代 | 航海指南針 | 改良的羅盤指南針,指示方向更準確 |
現代 | 液體阻尼指南針 | 磁針浸泡在液體中減少摩擦和振動 |
現代 | 電子指南針 | 使用電子感測器測量磁場,指示方向快速準確 |
現代 | 衞星空載指南針 | 接收衞星信號,提供全球定位和導航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