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 | 城門 | 建築 | 説明 |
---|---|---|---|
1900 | 正陽門 | 重建 | 因義和團焚毀而重建 |
1644 | 北京城牆 | 焚毀 | 李自成出逃時焚毀 |
1553 | 外城 | 建設 | 嘉靖帝為加強防禦而建設 |
建築 | 資訊 | 特色 |
---|---|---|
甕城 | 分佈在城門外 | 用於存放兵器、糧草 |
城樓 | 架設在城牆上的建築 | 用於指揮軍隊作戰 |
箭樓 | 高於城樓,架設在城牆外的箭樓 | 用於瞭望敵情 |
敵台 | 分佈在城牆上 | 用於儲備軍需物資 |
角樓 | 位於城角處 | 用於警戒敵情 |
護城河 | 環繞城牆的外壕 | 用於阻擋敵軍進攻 |
城牆 | 長度 | 高度 | 厚度 |
---|---|---|---|
外城 | 28 裏 | 7.5-8 米 | 12-15 米 |
內城 | 24 公里 | 12-15 米 | 19-20 米 |
門 | 位置 | 特色 |
---|---|---|
永定門 | 外城正南門 | 規模最大、最宏偉 |
正陽門 | 內城正南門 | 規模僅次於永定門 |
崇文門 | 內城東南門 | 因祭祀關帝而設廟 |
宣武門 | 內城西南門 | 因附近有宣武湖而得名 |
東直門 | 內城東北門 | 因位於東垣正中而得名 |
朝陽門 | 內城正東門 | 因朝向東方而得名 |
明代北京城的防衞系統
引言
明代北京城是明朝的國都,為保護這座繁華的城市免於外敵入侵,明朝建立了完善的防衞系統。其規模宏大、設計精巧,堪稱當時世界最先進的城市防衞體系。


城牆
北京城牆是防衞系統的核心,其總長度達23公里,高10米,寬10米。城牆外設有護城河,寬52米,深6米。城牆上設有9座城門,每座城門設有甕城和千步廊,加強防禦能力。
箭樓
箭樓是城牆上重要的防禦設施,用於瞭望、射擊和指揮。箭樓分為兩層,下層設有箭孔,上層設有瞭望台。京城共有12座箭樓,分佈在城牆的關鍵位置。
城台
城台是城牆上較高的建築,用於觀察敵情和指揮作戰。城台分為兩類:敵台和角台。敵台呈方形,位於城牆的轉角處;角台呈圓形,位於城牆的四角。
甕城
甕城是設在城門前的半圓形建築。甕城內有兩道門,進出城門時必須先通過甕城,加大了敵人的進攻難度。北京城共有9座甕城,與城門一一對應。
千步廊
千步廊是連接城門和甕城的建築,其長度一般在100步左右。千步廊內設有許多小門,方便士兵進出城門和甕城。其作用是增加敵軍進攻的距離和難度。
護城河
護城河位於城牆外側,其寬度一般在50米左右,深度一般在6米左右。護城河的作用是阻隔敵軍的進攻,並提供城牆防禦時的用水。
防衞系統的構成
明代北京城的防衞系統由以下部分構成:
組成部分 | 數量 | 作用 |
---|---|---|
城牆 | 23公里 | 抵禦敵軍 |
箭樓 | 12座 | 觀測、射擊、指揮 |
城台 | 敵台:12座;角台:4座 | 觀察、指揮 |
甕城 | 9座 | 加強城門防禦 |
千步廊 | 9座 | 增加敵軍進攻距離 |
護城河 | 23公里 | 阻隔敵軍 |
結語
明代北京城的防衞系統是一項龐大的工程,其設計精巧,功能完善,堪稱世界古代城市防衞的典範。這座防衞系統不僅保護了北京城免於外敵入侵,也為明朝的繁榮昌盛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延伸閲讀…
參考文章及書目明代的長城與北京城的建築
課題五明朝的國力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