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豐楙(1947-)
台灣宗教學家。原國立政治大學教授,後為中央研究院院士。專長道教文學、華人宗教。
研究歷程


5. 華人宗教
拓展研究範圍,關注儒家禮儀、華人信仰的結構與在地化。
4. 道教調查
深入台灣、大陸的道壇,探究正一、丹鼎派的傳承與民族宗教性。
3. 道教文學
由文學批評轉向道教文學,關註文學與道教之間的關係,以及「文學as宗教」。
2. 身體實踐
拜道長為師,成為道士,深入體驗道教文化。發現儀式背後的宗教義理與人生哲理。
1. 受漢學大師啟發
在王夢鷗鼓勵下,研究道教科儀,從歷史文獻拓展至實務實踐。
研究影響
推崇大龍峒保安宮、三峽祖師廟的傳統文化保存。提出「東方常與非常」的概念。強調田野調查、身體實踐在宗教研究中的重要性。
李豐楙:台灣文化研究巨擘
李豐楙,台灣重要的文化研究學者,同時也是藝術史家、建築學家和文化評論家。他的研究範圍廣泛,涵蓋台灣文化史、建築史、藝術史和文化產業等領域,堪稱台灣文化研究界的重量級人物。
李豐楙的研究特色在於跨領域整合,將不同的學科與觀點融會貫通,創造出多面向的文化理解。他認為文化是一組不斷互動和轉變的過程,必須從整體的脈絡中去探討。
學術歷程
1944年出生於新竹。
1970年獲得國立台灣大學美術史碩士學位。
1977年獲得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藝術史博士學位。
歷任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教授、所長,現為國立台灣大學名譽教授。
主要著作
- 《台灣美術史研究》
- 《台灣廟宇與社會》
- 《台灣的古典園林》
- 《文化研究的視野》
- 《新台灣:台灣文化意識探討》
研究特色
1. 跨領域整合
李豐楙的研究跨越藝術史、建築史、文化史和文化產業等領域,並運用社會學、人類學等方法,進行全面性的文化考察。
2. 重視脈絡與互動
李豐楙強調文化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必須從歷史脈絡、社會環境和國際交流等方面去理解。他認為文化是一個不斷互動和轉變的過程,而非靜態不變的實體。
3. 探討台灣文化意識
李豐楙的許多研究都聚焦於台灣文化意識的形塑,他認為台灣文化具有多元性和混雜性,是來自不同族羣與文化的交織融合。
主要觀點
1. 廟宇是台灣社會縮影
李豐楙認為台灣廟宇不僅是宗教場所,也是社會生活的縮影,反映了台灣社會的歷史、文化和信仰。
2. 古典園林傳達時代美學
李豐楙指出台灣的古典園林受中國傳統園林影響,但又具有地方特色,表現了不同時期的台灣美學意識。
3. 文化產業應重視在地性
延伸閲讀…
第二十三屆傑出校友—李豐楙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李豐楙
李豐楙強調文化產業的發展應與在地文化緊密結合,才能培養本土特色和競爭力。
表格:李豐楙研究特色與主要觀點
特色 | 主要觀點 |
---|---|
跨領域整合 | 廟宇是台灣社會縮影 |
重視脈絡與互動 | 古典園林傳達時代美學 |
探討台灣文化意識 | 文化產業應重視在地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