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華義莊:一個世紀的跨洋流徙史
遙想十九世紀末,香港作為華人遺體中轉站,承載著無數客死異鄉的遊魂。東華義莊坐落於大口環道,見證這段跨越世紀的流徙悲歌。


義莊前身為牛房義莊,由文武廟於1875年興建,後交由東華醫院管理。1899年遷至現址,改名為東華義莊。全盛時期,義莊內停放著600具棺木和逾8000副骨殖。火葬普及後,棺木和骨殖數量逐漸減少。
東華義莊接收來自海外和本地的無人照料棺木和骨殖,並運回原籍安葬。大量契約勞工漂洋過海,卻客死他鄉,未能圓回鄉夢。義莊的出現,為他們提供了最後的慰藉。
蝦苟艇負責運送棺木回內地,但常遭遇擄掠和勒索。守護先人而喪命的船工並不少見。東華醫院曾致信政府,請求保護蝦苟艇,並通緝匪徒。
回鄉之路曲折艱險,蝦苟艇在順德遭匪徒毆打,在廣東被勒索,在省港大罷工期間被扣留,在崖門遭遇颶風傾覆。東華義莊的船工不屈不撓,用生命運送亡者回家。
東華義莊的歷史,是華人流徙和尋根的寫照。它承載著一段又一段的悲歡離合,見證著跨越世紀的魂歸故里。
收費標準
類型 | 月租 |
---|---|
靈柩 | 50-400元 |
骨殖 | 不詳 |
骨灰 | 不詳 |
東華義莊相片:記錄歷史的珍貴影像
東華義莊的歷史沿革
東華義莊位於香港西營盤,是一座歷史悠久的骨灰安置所,也是香港少數保存完好的十九世紀建築物之一。它建於1875年,由香港華人商賈和官紳捐款興建,原名「東華殯儀館」,主要為無法負擔葬禮費用的窮人提供安置骨灰的服務。
古董相機捕捉莊嚴景象
在東華義莊的檔案館中,珍藏着大量拍攝於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相片,這些相片以古董相機捕捉了莊嚴的入殮儀式、繁瑣的葬禮過程和義莊內外的景觀。
珍貴歷史記錄
這些相片不僅是東華義莊的重要歷史紀錄,更是香港社會風貌和殯葬習俗的縮影。它們見證了香港從一個小漁村發展成現代化都市的過程,也反映了華人傳統文化和民間信仰的變遷。
相片主題分類
東華義莊相片可以按主題分類為以下幾類:
類型 | 説明 |
---|---|
入殮儀式 | 收殮遺體、穿壽衣、入棺的過程 |
葬禮遊行 | 送葬隊伍從義莊到墓地的行進 |
義莊景觀 | 義莊內外的建築、庭院和園林 |
肖像照 | 義莊職員、住持和慈善家的肖像 |
獲取相片的方式
東華義莊的相片藏品並不對外開放,如有需要使用這些相片,可向東華三院檔案館提出申請。檔案館的工作人員會根據申請者的用途和研究目的審核申請,並酌情提供數碼掃描本或複製檔案。
結論
東華義莊相片是一份珍貴的歷史遺產,為後人提供了瞭解香港過去的窗口。它們捕捉了殯葬習俗和社會變遷的瞬間,記錄了華人傳統文化的延續和發展。這些相片不僅具有歷史價值,更值得收藏和研究,讓後人能更深入地認識香港的過去。
延伸閲讀…
東華義莊
《百善義為先》東華義莊一百二十週年紀念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