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富貴之花的起源與文化影響
引言
牡丹,被譽為「花中之王」,以其碩大而芬芳的花朵聞名遐邇,凝聚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藴。


別稱淵源
牡丹別名眾多,諸如富貴花、洛陽花、白茸、鼠姑等。這些別稱源自其形態、典故或藥用價值。
植物學分類
牡丹屬於毛莨科芍藥屬,為落葉小灌木。其花色繁多,品種逾百種。
原產地與栽培
牡丹原產於我國長江流域,後經引種培育,如今遍佈世界各地。在國內,以洛陽與菏澤為主要的栽培基地。
歷史溯源
牡丹的栽培史可追溯至漢代,在隋唐時期得到廣泛推廣。傳説中,牡丹因其傲霜綻放的品格,被貶至洛陽,從此成為牡丹之鄉。
觀賞價值
牡丹花朵碩美,具有獨特的香氣。其觀賞價值極高,催生了賞花產業。牡丹的形象廣泛應用於刺繡、繪畫、雕刻等傳統藝術中。
藥用價值
牡丹根皮入藥,稱作牡丹皮,具有涼血活血的功效。
文化象徵
牡丹在中國文化中象徵著榮華富貴與高貴典雅。其花姿屢見於詩詞歌賦,成為文人墨客的題材。日本人將牡丹刻畫於神舍以祈求安眠。
相關記述
《柏鄉縣志》記載了漢代劉秀在牡丹花間躲避敵軍的事蹟,為牡丹的歷史提供了佐證。此外,《酉陽雜俎》也記載了古時的催花技術。
分類表
別稱 | 民間傳説 | 藥用部位 |
---|---|---|
富貴花 | 魏明帝賜名 | 根皮(牡丹皮) |
洛陽花 | 因被貶至洛陽得名 | 根皮 |
白茸 | 花瓣白色茸毛 | 根皮 |
鼠姑 | 野生牡丹形似老鼠 | 根皮 |
植物牡丹花:花中之王
牡丹花(學名:Paeonia),別稱富貴花,是芍藥科芍藥屬多年生草本花卉,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譽。
起源與分佈
牡丹花原產於亞洲東部,包括中國、日本和韓國等地。在中國,牡丹花已有超過 2000 年的栽培歷史,宋朝時被尊為「國花」。
形態特徵
牡丹花生長的植株呈半球形,株高可達 1-2 公尺。葉片為掌狀複葉,邊緣有淺裂或鋸齒。花朵碩大美麗,直徑可達 10-30 公分。花瓣層層疊疊,花色豐富多樣,包括紅、粉、白、黃、紫等。有些品種的花瓣上還會有美麗的花紋或暈染。
品種分類
牡丹花品種繁多,根據花瓣形狀、花心形態和花色等特徵,可分為以下類別:
類別 | 特徵 | 示例品種 |
---|---|---|
單瓣 | 花瓣一層 | 墨暈、洛陽紅 |
荷花 | 花瓣一層,花心有密集成束的花蕊 | 千層樓閣、玉樓春 |
重瓣 | 花瓣多層 | 魏紫、 Красные паруса |
球形 | 花蕾似球形,花瓣層層疊疊圍繞花心 | 趙粉、十八郎 |
繡球 | 花瓣短而細碎,層層疊疊,花朵呈球形 | 紫玉涵香、花仙 |
菊花 | 花瓣細長而彎曲,花朵中心有明顯的黃色花蕊 | 《花王》、 《人間國色》 |
栽培技術
牡丹花喜冷涼乾燥的氣候,耐寒耐旱。栽培時應選擇排水良好的壤土,pH 值在 6.5-7.5 之間。種植深度以芽點埋入土中 2-3 公分為佳。
觀賞價值
牡丹花被視為富貴吉祥的象徵,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花卉。牡丹花盛放時雍容華貴,花色豔麗,花香馥郁,是觀賞園藝中的珍品。
藥用功效
牡丹花除了觀賞價值外,在中醫中也有一定的藥用功效。牡丹花性甘微苦,入肝經,有清熱涼血、散瘀定痛等作用。可治療跌打損傷、月經不調等症狀。
延伸閲讀…
牡丹_百度百科
牡丹花
文化意義
牡丹花在中國文化中佔有崇高的地位,常被用於詩詞歌賦、書畫陶瓷等藝術創作之中。唐朝詩人李白的《清平調》中就有「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的名句,形容牡丹花的絕代風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