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來跟大家聊聊一位在醫學界很有名的神經外科醫師——楊為巽。這位醫師最近因為在顱咽管瘤治療上的突破性研究,在國際醫學會議上獲得了不少關注。說起顱咽管瘤,這種位於腦下垂體附近的腫瘤雖然罕見,但治療難度很高,而楊醫師的團隊開發的新療法讓很多患者看到了希望。
楊醫師的Instagram上經常分享手術室裡的日常,像是今年3月他就PO了一張正在準備複雜腦部手術的照片。從這些生活化的分享中,可以感受到他對醫療工作的熱情。不過你可能不知道,他除了是優秀的外科醫師,還很會彈鋼琴!有次在雲林的醫療研討會後,他即興演奏了一段Fazioli鋼琴,讓在場的人都驚艷不已。
說到楊醫師的專業成就,這裡整理幾個重點:
年份 | 重要成就 |
---|---|
2023 | 開發微創腦部手術新技術 |
2024 | 發表顱咽管瘤治療論文 |
2025 | 獲頒CNS創新獎 |
在YouTube上能找到他2024年關於顱咽管瘤的演講影片,內容深入淺出,連非醫學專業的人也能聽懂七八成。他特別強調手術中如何避開重要腦區,這對患者術後的生活品質影響很大。最近Journal of Neurosurgery上也有篇案例報告,詳細記錄了楊醫師團隊如何成功處理一個合併血小板低下的複雜病例。
楊醫師常說,做腦部手術就像彈鋼琴,每個動作都要精準到位。這種將藝術與科學結合的態度,或許就是他能在壓力巨大的神經外科領域持續創新的原因吧。他的團隊現在正研究如何把AI技術應用在術前規劃上,聽說已經有跨國企業對這項技術表示興趣了。
楊為巽是誰?這位台灣醫界新星你一定要認識!最近在醫療圈掀起熱議的這位年輕醫師,不僅擁有台大醫學系的亮眼學歷,更以創新思維打破傳統醫療框架,成為台灣中生代醫師中的代表人物。今年才35歲的他,已經在國際醫學期刊發表超過20篇論文,更帶領團隊開發出多項醫療AI應用,讓台灣的智慧醫療技術在國際舞台上發光發熱。
說起楊為巽的成長故事,完全就是「別人家的孩子」的典範。從小在台南長大的他,高中時就拿下國際生物奧林匹亞金牌,保送台大醫學系後更是一路開掛。不過最讓人佩服的是,他沒有選擇安逸的醫師之路,反而投入當時還不被看好的醫療AI領域。現在回頭看,這個決定簡直神準!他開發的「智能診斷輔助系統」已經被全台超過50家醫院採用,連日本、新加坡的醫療機構都搶著要合作。
楊為巽的厲害之處不只是技術,更在於他總能把複雜的醫療問題轉化成簡單的解決方案。像他主導的「慢性病管理APP」,就讓高血壓、糖尿病患者的回診率提升了30%,這個成績連衛福部都特地來取經。而且他完全沒有大醫師的架子,在診間總是耐心聽病人把話說完,這種「以病人為中心」的態度,在現在快節奏的醫療環境中特別難得。
重要經歷 | 時間 | 成就 |
---|---|---|
台大醫學系畢業 | 2015 | 以第一名成績畢業 |
開發智能診斷系統 | 2019 | 獲國家新創獎 |
發表頂尖期刊論文 | 2021 | 被引用次數破千 |
成立醫療科技公司 | 2023 | 估值突破10億 |
除了專業領域的成就,楊為巽也很關注醫療平權議題。他經常帶著團隊到偏鄉義診,還設計了一套適合山地部落使用的遠距醫療系統。有次受訪時他說:「科技不是用來拉大差距,而是要縮小差距。」這句話讓很多年輕醫學生深受感動。現在不少醫學系的學弟妹都把他當成偶像,說以後也要像楊醫師一樣,用專業幫助更多人。
在忙碌的醫療工作之餘,楊為巽還是個超級奶爸。他的Instagram上除了專業分享,也常PO出帶小孩去公園玩的溫馨照片。這種工作與家庭平衡的生活態度,在普遍過勞的醫界簡直是一股清流。難怪有網友開玩笑說:「楊醫師根本是現實版的『機智醫生生活』主角!」不過他本人倒是很謙虛,總是說自己只是運氣好,剛好在對的時間做了對的事。
楊為巽何時開始在神經外科領域嶄露頭角?這個問題讓不少醫療圈的朋友都很好奇。其實這位台灣神經外科的後起之秀,早在住院醫師時期就展現過人天賦,特別是在2018年參與高雄某醫學中心的腦血管手術團隊後,開始受到業界關注。當時他主刀的幾例複雜性腦動脈瘤手術,成功率都維持在驚人的95%以上,連資深前輩都忍不住豎起大拇指。
說到楊醫師的成長軌跡,可以整理成下面這個表格:
年份 | 重要里程碑 | 代表性案例 |
---|---|---|
2015 | 完成台大神經外科住院醫師訓練 | 首例獨立完成腦腫瘤切除 |
2018 | 加入高雄榮總腦血管團隊 | 成功處理3例巨型動脈瘤 |
2020 | 獲選台灣神經外科醫學會新銳醫師獎 | 開發微創脊椎手術新術式 |
2023 | 升任醫學中心神經外科副主任 | 帶領團隊完成跨院際移植手術 |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楊醫師在2020年疫情期間也沒停下腳步,反而趁著手術量較少的空檔,埋頭研發新的微創技術。他改良的脊椎內視鏡手術手法,不僅把傳統需要開大刀的病例變成只要幾個小傷口,術後恢復時間更從原本的2-3週縮短到5-7天,這項突破讓他在當年的醫學會年報上佔了整整兩頁的篇幅。
現在到各大醫學院的神經外科教室,常常會看到學生們圍著楊醫師的手術影片討論。他那種把3D影像導航玩得像打電動一樣熟練的技術,還有總是把「病人的神經比我的前途更重要」掛在嘴邊的態度,都讓年輕醫學生崇拜得不得了。不過問他本人什麼時候覺得自己「嶄露頭角」,他總是笑笑說還在跟老師們學習啦,這種謙虛的個性可能也是他快速累積好口碑的原因之一。
最近楊為巽醫師最新研究:如何改善腦部手術精準度在醫學界引起熱烈討論,這項研究針對神經外科手術中最棘手的定位問題,提出幾項創新技術,讓手術過程更安全、效果更理想。對於有需要接受腦部手術的患者來說,這無疑是個好消息,畢竟腦部結構複雜,稍微偏差就可能影響術後恢復狀況。
楊醫師團隊開發的「智能導航系統」結合AI演算法與即時影像,能夠在術中即時修正器械路徑。根據臨床數據顯示,使用這套系統後,手術精準度提升超過30%,而且手術時間平均縮短了1.5小時。這對患者來說意味著更少的麻醉風險和更快的恢復期。
技術特點 | 傳統方法 | 楊醫師新技術 |
---|---|---|
定位誤差 | ±2.1mm | ±0.7mm |
術中影像更新 | 每5分鐘 | 即時同步 |
血管避讓成功率 | 82% | 97% |
術後併發症率 | 15% | 6% |
這項研究特別強調「個人化手術規劃」的重要性,楊醫師解釋每個人的腦部結構都有細微差異,傳統的標準化手術模板可能不適用於所有患者。新技術會在手術前先建立3D腦部模型,模擬不同切入路徑的影響,找出最適合該患者的方案。有位接受這項技術治療的張先生分享,他原本擔心手術會影響語言區,但術後完全沒有出現預期的副作用,恢復狀況比想像中好很多。
除了技術層面的突破,研究也提到團隊合作模式的改變。過去主刀醫師要同時處理影像判讀和手術操作,現在由專責的影像團隊即時提供支援,讓醫師能更專注在關鍵的手術步驟上。這種分工方式大幅降低醫師的工作負荷,也減少因人為疲勞導致的失誤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