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力在古代原來是這個意思! | 古人説的『權』跟你想的不一樣 | 歷史課本沒教的『權』字秘密

說到「權 古義」,其實在古代這個字的意思比現在豐富多了。現在我們講到權,第一個想到的可能是權力、權利,但在古時候這個字可是有很多層次的含義呢!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這個字在古代的各種用法,保證讓你對這個字有全新的認識。

首先,權在古代最早是指秤錘,就是秤東西用的那個砝碼。《論語》裡就有「謹權量」的說法,這裡的權就是秤重的意思。後來慢慢引申出衡量、比較的意思,像是「權衡輕重」這個成語就是從這裡來的。古人真的很會用生活中的物品來表達抽象概念,這種智慧現在想起來還是覺得很厲害。

說到權的古義,不得不提到它在政治上的用法。古代官員有所謂的「權知」、「權發遣」,就是指暫時代理某個職位的意思。這跟現在我們說的「代理」很像,但用「權」這個字感覺就特別有味道。像是北宋的包拯就當過「權知開封府」,就是暫代開封府尹的意思。這種用法在現代中文裡已經很少見了,但在歷史劇裡還是偶爾會聽到。

另外,權在古代還有變通、靈活運用的意思。《孟子》說「權,然後知輕重」,這裡的權就是指要懂得變通。古人認為做事不能太死板,要懂得權變,這種思想到現在還是很受用。特別是現在社會變化這麼快,懂得權變的人往往更能適應環境。

最後來整理幾個權的古義給大家參考:

古義 例句 現代近似意思
秤錘 「謹權量」 秤重的工具
衡量 「權衡利弊」 評估、比較
暫時代理 「權知某職」 暫代職務
變通 「通權達變」 靈活應變

其實權這個字在古文裡的用法還有很多,像是「權謀」的權是指謀略,「權輿」的權是指開始。每個用法都反映了古人對這個字的不同理解,也讓我們看到中文的博大精深。下次看到權這個字的時候,不妨想想它在古代可能代表的意思,會發現很多有趣的連結呢!

權 古義

權在古代到底是什麼意思?5分鐘搞懂基本概念,其實「權」這個字在古時候的含義比現代豐富多了!現在我們常說「權力」、「權利」,但古人用這個字可不只這些意思。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這個字在古代到底是怎麼用的,保證讓你大開眼界!

首先,「權」最早是指「秤錘」,就是秤東西時用來平衡的那個金屬塊。《論語》裡就有「權然後知輕重」的說法,這裡的「權」就是實際稱重的意思。後來慢慢引申出「衡量」、「比較」的抽象概念,像是「權衡利弊」這種用法就是從這裡來的。古人真的很會觀察生活,連秤東西都能發展出這麼多道理!

再來,「權」也常被用來表示「暫時的」、「變通的」意思。比如《三國演義》裡諸葛亮「權借荊州」,這個「權」就是指暫時性的處置。古代官員遇到緊急狀況時,也會「權宜行事」,就是先靈活處理,等以後再補程序的意思。這種用法現在我們說「權充」、「權當」也是同樣的概念。

最後當然要說到大家最熟悉的「權力」啦!不過在古代,「權」和「力」其實是分開的兩個概念。「權」更多是指正當性、合法性,而「力」才是實際的掌控能力。古人認為「權」要配上「德」才完整,所以常說「以德服人」比單純用「權」更重要呢!

古代用法 現代對應 例子
秤錘 衡量工具 權衡輕重
暫時處置 變通做法 權宜之計
正當性 權力基礎 受命於天

說到這裡,你有沒有發現「權」這個字真的很有意思?從具體的秤錘,到抽象的權力概念,它的演變過程就像一部微型的中國文化史。下次看到這個字的時候,不妨想想它背後這些豐富的含義,會覺得古人用字真的很講究呢!

古人説的『權』跟現在哪裡不一樣?專家來解析,這個問題其實蠻有意思的。我們常聽到「有權有勢」這種説法,但古代人講的「權」跟現代人理解的真的差很多耶!今天就來聊聊這個話題,順便幫大家整理一下古今「權」的差異在哪裡。

先説古代,「權」這個字最早其實是秤錘的意思,後來才引申為權力。古人講的權比較偏向「權變」,就是隨機應變的能力。像《孫子兵法》裡説的「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就是在講這種臨機應變的權力。而且古代的權力往往跟道德綁在一起,孔子就説過「政者,正也」,認為掌權的人要有德行才能服眾。

現代社會的「權」就複雜多了,除了政治權力,還有經濟權、話語權、知識權等等。而且現在講權力比較注重制度面的設計,像是三權分立這種概念。最明顯的差別是,現代人更在乎權力的制衡,不太相信單靠道德就能約束權力。

下面這個表格幫大家整理幾個關鍵差異:

比較項目 古代「權」的概念 現代「權」的概念
來源 天命、道德 法律、制度
性質 個人修為 組織運作
範圍 政治為主 多元領域
制約 道德約束 權力制衡
目的 維持秩序 促進發展

講到這裡,不得不提現在很紅的「話語權」。以前哪有這種概念啊?現在隨便一個網紅在社群媒體發文,影響力可能比古代縣太爺還大。這就是現代權力分散化的最好例子。另外像「知識就是力量」這種説法,也是現代才有的觀念,古代讀書人雖然地位高,但知識本身並不被視為一種權力來源。

再來看看職場上的權力關係。古代是絕對的上下尊卑,現在講究的是專業權威。你可能有遇過這種情況:公司裡某個年輕工程師,因為技術超強,連老闆都要聽他的意見。這種以專業能力為基礎的權力關係,在古人看來應該很難理解吧?

權 古義

為什麼古代帝王這麼重視『權』?歷史背景大公開,這其實跟整個中國封建社會的結構密不可分。古代帝王之所以把權力看得比命還重要,說穿了就是因為「權力等於生存」。在那個年代,沒有現代法治觀念,誰拳頭大誰說話,皇帝要是沒實權,分分鐘會被權臣或外戚搞下台,甚至連命都保不住。你看漢獻帝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明明坐在龍椅上,卻被曹操當成傀儡玩弄。

古代權力鬥爭有多殘酷?從這些歷史事件就能看出端倪:

朝代 事件 結果
秦朝 趙高指鹿為馬 架空秦二世,加速秦朝滅亡
唐朝 玄武門之變 李世民殺兄逼父,奪得皇位
明朝 靖難之役 朱棣造反成功,建文帝下落不明

這些血淋淋的案例告訴我們,在古代那個環境下,皇帝要是沒牢牢抓住權力,別說治國了,連自家性命都難保。而且權力這東西很現實,你今天放一點,明天就有人得寸進尺。像宋朝的「杯酒釋兵權」看起來很文明,但說到底還是趙匡胤怕武將造反,非得把兵權全部收歸中央才安心。

更深入來看,古代社會的運作完全建立在權力架構上。皇帝要推行政策、要收稅、要打仗,哪樣不需要絕對的權威?就連日常生活的禮儀規矩,比如誰能穿什麼顏色衣服、住宅能用幾根樑柱,這些都是權力的具體展現。權力對皇帝來說不只是享受,更是一種統治工具,用來維持社會秩序、鞏固政權正當性。所以你看歷代皇帝,就算是昏君也知道要把玉璽抓緊緊,因為那代表著天命所歸的象徵。

說到天命,這又牽涉到古代中國的統治理念。皇帝自稱「天子」,意思是權力來自上天授權。但這種虛無縹緲的理論要讓人信服,最終還是要靠實實在在的權力來背書。你看那些末代皇帝,當他們失去實際控制力時,什麼「真龍天子」的說法馬上就沒人買帳了。權力就像古代帝王的氧氣,沒了它,再崇高的地位都是空談。

你會在2020年走大運嗎?

超詳細免費2020年生肖運程大分析

免費訂閱即時發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