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炎四年(1130),宋高宗在海上漂泊,惶恐於金兵追擊。金帥兀朮渡江陷建康,高宗逃往明州、臨安皆失陷。建炎三年(1129),金兵破徐州、泗州、楚州,南下揚州。高宗聞訊披甲逃亡鎮江,時僅三十六人相隨。建炎二年(1128),宗澤病逝,金兵大舉南侵。宗澤屢請高宗北返,然高宗不思進取,逃奔揚州。建炎元年(1127),高宗即位於應天府,起用李綱為相。李綱主戰,推薦宗澤留守東京,然高宗求和苟安,罷李綱職。
其後,陳東、歐陽澈上書諫阻,被殺害。高宗南奔揚州後,仍堅守開封。建炎二年,金兵決計南侵,破揚州。高宗南逃建康,升杭州為臨安府,擬定都於建康。金帥兀朮率兵繼續南下,高宗逃至臨安、越州皆陷。高宗逃至定海、昌國,後乘船南奔温州、台州。


宋高宗即位後,寵信主和派,一味求和。金人撤走後,康王趙構即位,改元建炎,定都應天府。但高宗害怕金人之勢力,罷免主戰派李綱,殺害上書諫阻的陳東、歐陽澈。宗澤屢請高宗北返,但高宗不思進取,逃亡揚州。金兵大舉南侵後,高宗逃至建康,擬定都於建康。但金帥兀朮率兵繼續南下,高宗逃至臨安、越州皆失陷。高宗最終逃至定海、昌國,後乘船南奔温州、台州。
泥馬渡康王:民間傳説的歷史投影
泥馬渡康王,又稱「戲馬渡康王」,是一個廣泛流行於中國民間的傳説故事,講述西周時期最後一位國王康王流亡時,幸得一匹泥馬相助,得以渡過黃河的故事。這個傳説不僅在民間廣為流傳,更被歷代文人墨客改編為戲劇、小説和詩詞,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傳説起源和演變
泥馬渡康王傳説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周末年。相傳,康王暴虐無道,導致國力衰弱,周朝王室四分五裂。公元前771年,犬戎入侵鎬京,殺死了康王,並焚燒了王宮。康王逃亡途中,走到黃河岸邊時,遇到了湍急的河水,無法渡過。就在此時,他看到了一匹全身泥濘的馬,於是向馬求助。泥馬一口答應,用自己的身體載著康王渡過了黃河。
隨著時間的推移,泥馬渡康王的故事被不斷加以渲染和加工,逐漸演變為一個完整的情節:康王逃難時,遇到了一位仙人,仙人送了他一匹泥馬。泥馬載著康王渡過黃河,後又化身為一個美麗的女子,陪伴康王流亡。
歷史背景和寓意
儘管泥馬渡康王的故事屬於民間傳説,但其背後卻折射出一定的歷史背景和寓意。西周末年,周王室衰微,諸侯割據,社會動盪。康王暴虐失德,導致國破家亡。泥馬渡康王傳説的產生,反映了當時人們對周朝滅亡的哀痛和對美好未來的嚮往。
泥馬在傳説中象徵著希望和救贖。它能載著康王渡過湍急的黃河,喻示著即使在最危難的時刻,也會有希望出現,幫助人們克服困難。女子則代表著善良和温柔,寓意著在流亡的路上,康王得到了人性的幫助和慰藉。
藝術表現與影響
泥馬渡康王傳説不僅在民間流傳,更被歷代文人墨客改編為戲劇、小説和詩詞。元朝戲劇家王實甫創作的《西廂記》,就將泥馬渡康王的故事融入到了劇情中。明清時期,小説《封神演義》和《西遊記》也將泥馬渡康王的故事寫入了其中。
泥馬渡康王傳説對中國文學藝術的影響可見一斑。它為後世的文藝作品提供了豐富的題材,激發了無數文人的創作靈感。同時,傳説中表現的希望、救贖和人性的主題,也對中國人民的價值觀和精神世界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延伸閲讀…
泥馬渡康王_關於保生大帝
「泥馬渡康王」純屬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