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近午時分,抵達浴室窗邊,發現一球狀土堆佇立著。原以為是常見於屋外牆垣的蜂巢,不料近觀才驚覺規模已不容小覷。正欲離開之際,一隻身影飛來,向我展現牠建造家園的驚人技藝。]
泥壺蜂的築巢與育雛 | 泥壺蜂的特性
—|—|
泥壺蜂雌蟲築好泥壺後,四處獵取毛毛蟲,植入其中並產卵,封口後待卵孵化成蜂再鑽出。 | 在我國境內普遍可見,體型嬌小,頭部呈球狀,觸角修長,腹部七節,腰部細長,腹端具有毒針和產卵器。
泥壺蜂幼蟲以毛毛蟲為食,有助控制鱗翅目昆蟲幼蟲的數量。 | 喜好獨居,築巢於洞穴或屋簷等處,通常黑色,腹部部分呈橙色或黃色。
泥壺蜂捕食獵物前,會先注入毒液麻痺,再封入巢中。 | 抹泥蜂族常在屋簷或天花板築巢,儲存已麻痺的蜘蛛。


[8月28日,發現「沙壺蜂」窩上出現水滴。儘管距離我家的洗手枱很近,且蜂巢構造堅固密閉,但綠色蟲卵的存在仍然透露了它的用途:作為蜾蠃的產卵巢。]
蜾蠃的育幼習性 | 蜾蠃的形態與分佈
—|—|
蜾蠃幼蟲以麻痺的蟲卵為食,並在巢中化蛹發育成蟲。 | 形似蜜蜂,但體型較小,腹部長條形,有黃色條紋。
母蜾蠃會用產卵器將卵產入蛾蚋幼蟲體內,再將其拖入竹筒中,供孵化後的幼蟲食用。 | 分佈廣泛,遍及全球各大洲。
[從前,人們誤以為蜾蠃餵養螟蛉幼蟲如同養育自己的孩子,甚至在詩經中表達了對蜾蠃「奪子」的譴責。然而,事實上,蜾蠃只是將螟蛉幼蟲當作食物來源,並非「義子」關係。]
牆壁土窩:歷史、文化與生態意義
牆壁土窩簡介
牆壁土窩是一種於19世紀後期在中國北方農村地區興起的建築形式,主要分佈於陝西、山西、河南等黃土高原地區。它們以其獨特的外觀和適應當地的氣候條件而聞名。牆壁土窩依山而建,呈半地穴式結構,牆體十分厚重,由當地黃土夯築而成,具有良好的保暖和隔熱性能,使其抵禦黃土高原極端的氣候條件。
歷史淵源
牆壁土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清時期,當時黃土高原地區人口稠密,土地緊缺,人們逐漸將房屋建造在山洞或崖壁中,以節省耕地。這些早期的穴居式建築逐漸演變為牆壁土窩,並在清末民初時期廣泛流行。
建築特點
牆壁土窩通常呈長方形或正方形,規模較大,可居住多户人家。其建築結構獨特,主要特點包括:
特點 | 描述 |
---|---|
半地穴式結構 | 依山而建,地面以上部分約佔三分之一 |
厚重的土牆 | 由黃土夯築,厚度可達1米以上 |
拱形門洞 | 入口為拱形,上方設有門鬥 |
內部天井 | 房屋中央設有天井,用於採光和通風 |
窯洞 | 房屋側面設有窯洞,用於居住、儲藏或飼養牲畜 |
文化意義
牆壁土窩不僅具有建築價值,還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它們反映了中國北方農村地區的傳統生活方式和民俗文化,並成為當地文化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牆壁土窩內部常常設有窗花、壁畫、燈籠等裝飾,充滿了濃鬱的生活氣息。
生態意義
牆壁土窩的獨特建築形式與當地環境相適應,具有良好的生態效益。厚重的土牆具有良好的吸濕性和透氣性,有助於調節室內濕度和温度,營造舒適的居住環境。牆壁土窩的半地穴式結構也有利於減少房屋散熱,節省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