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想學點新東西?《現代論理学入門》其實沒想像中那麼難懂啦!這門學問主要是在研究怎麼用系統化的方式來分析論證,跟我們平常在YouTube上看影片留言區的辯論完全是不同level的。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幾個基礎概念,保證連阿嬤都聽得懂~
首先要知道,現代論理学最常用的就是「真值表」這個工具。簡單來說就是把所有可能性列出來,看看論證到底成不成立。舉個例子:
前提1 | 前提2 | 結論 |
---|---|---|
真 | 真 | 真 |
真 | 假 | 假 |
假 | 真 | 假 |
假 | 假 | 假 |
這個表格就是在分析「如果A且B,那麼C」的論證結構。跟我們在YouTube Music看歌詞時,會不自覺分析「如果主歌唱這樣,副歌應該要接什麼」的思考模式很像,只是更嚴謹而已。
再來要講「命題邏輯」和「謂詞邏輯」的差別。前者就像YouTube Kids裡面「小明喜歡蘋果」這種簡單敘述,後者則像進階版的「所有小朋友都喜歡某種水果」。平常看YouTube TV追劇時,角色之間的對話其實就藏了很多這種邏輯結構,只是我們沒特別注意。
最後提醒大家,學現代論理学最忌諱死背,要像在YouTube上學新技能那樣,多找實際案例來練習。比如看到新聞標題「如果不節能減碳,地球就會毀滅」,就可以試著拆解它的邏輯形式,這樣學起來才不會覺得枯燥喔!
什麼是現代邏輯學?給初學者的白話解析
現代邏輯學其實就像我們日常用的「思考工具包」,專門研究怎麼把複雜的論證拆解成清楚明白的步驟。跟傳統邏輯最大的不同在於,它用數學符號來表達推理過程,就像用公式計算一樣精準。舉個台灣人熟悉的例子:當你說「如果下雨就不去爬山」(P→Q),然後今天真的下雨了(P成立),那結論「不去爬山」(Q)就自然而然成立啦!這種用符號來分析的方式,讓邏輯變得更容易檢驗對錯。
現代邏輯學主要分成幾個重要分支,每個都有實際應用場景:
邏輯類型 | 白話解釋 | 生活例子 |
---|---|---|
命題邏輯 | 處理「整個句子」的真假關係 | 「今天放假且天氣好」可以拆成兩個部分分析 |
謂詞邏輯 | 分析句子內部的結構關係 | 「所有台灣人都愛喝珍珠奶茶」中的「所有」和「愛喝」 |
模態邏輯 | 討論「可能」「必然」等概念 | 「颱風天『應該』停止外送服務」這類規範性陳述 |
學現代邏輯最實用的地方,就是能幫我們避開常見的思考陷阱。比如「因為A發生在B之前,所以A導致B」這種時間順序謬誤,用邏輯分析就會發現兩件事未必有關聯。現在連電腦程式設計都大量運用邏輯學原理,if…else這種條件判斷根本就是命題邏輯的實作版。下次看到網路上那些似是而非的言論,試著用邏輯符號拆解看看,你會發現很多論證其實根本站不住腳呢!
現代邏輯學還發展出專門分析對話的「論證理論」,比如怎樣才算有效的反駁。想像在PTT上跟人筆戰時,與其說「你根本不懂」,不如指出對方哪裡違反邏輯規則,這樣才有說服力。這些工具不只學術界在用,連企業訓練員工的批判性思考課程,都會教大家用真值表來檢視提案的合理性。從手機自動推播的廣告到法律條文的解釋,背後都有邏輯學的影子在運作。
為什麼要學現代邏輯學?日常生活超實用
你可能會覺得邏輯學是哲學系學生才要學的東西,但其實現代邏輯學在日常生活中超級實用!從跟老闆談加薪到跟另一半溝通,甚至網購時比價,都需要用到邏輯思維。台灣人最愛說的「你這樣說不通啦」,就是在講邏輯問題,學好它連吵架都能更有條理。
先來看幾個實際例子。當你在PTT上看到有人說「所有政治人物都貪污,所以我們不要投票」,這就是典型的邏輯謬誤。學過邏輯學的人馬上能反駁:「難道所有醫生都醫死人,我們就不看病了嗎?」這種思考方式能幫你識破很多網路上的帶風向言論。
生活情境 | 傳統思考方式 | 邏輯學思考方式 |
---|---|---|
購物決策 | 「這個比較便宜就買」 | 「考量CP值與長期使用成本」 |
職場溝通 | 「我覺得這樣做比較好」 | 「因為A數據顯示…所以建議…」 |
親子教養 | 「聽話就對了」 | 「如果現在不寫作業,晚上會發生什麼事?」 |
在職場上更明顯,特別是開會時常聽到「我覺得」、「大概可能」這種模糊說法。學過邏輯的人會用「因為…所以…」的結構表達,像是「因為上季數據顯示客戶停留時間減少,所以建議優化網站動線」。這樣說話不僅讓人覺得你專業,提案也更容易通過。
就連追劇都能用上邏輯學!當你發現劇情漏洞時,與其單純說「這不合理」,不如分析「如果主角真的這麼聰明,為什麼會在第三集犯這種低級錯誤?」這種思考訓練能讓你的觀察力變得更敏銳。下次跟朋友討論劇情時,保證讓大家覺得你超有見解。
最近好多朋友在問「現代邏輯學怎麼入門?3個步驟輕鬆上手」,其實邏輯學沒有想像中那麼難啦!就像學騎機車一樣,先從基礎開始練,慢慢就會抓到訣竅。現代邏輯學主要是在訓練我們清晰思考的能力,不管是寫程式、辯論還是日常決策都超有用。今天就來分享我當初自學時覺得最實用的三個步驟,讓大家少走點冤枉路。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搞懂基礎符號和規則,這就像學注音符號一樣是基本功。建議可以先從「命題邏輯」入手,把∧(且)、∨(或)、→(如果…那麼)這些符號的意義記熟。我當初是用這個對照表來幫助記憶:
符號 | 名稱 | 範例 |
---|---|---|
∧ | 且 | A∧B (A和B都成立) |
∨ | 或 | A∨B (A或B成立) |
¬ | 非 | ¬A (A不成立) |
→ | 蘊含 | A→B (如果A則B) |
↔ | 等價 | A↔B (A和B同真同假) |
第二步要練習把日常語言轉換成邏輯表達式,這部分最有趣也最實用。比如「除非下雨,否則我會去爬山」這句話,用邏輯表達就是「¬下雨→去爬山」。建議可以多找身邊的朋友玩這個轉換遊戲,把Line對話或新聞標題拿來練習,慢慢就會發現自己的思考變得更有條理。我自己最愛用PTT的推文來練習,常常會發現網友的發言其實隱含很多邏輯謬誤呢!
最後就是要實際應用在解決問題上,這時候可以找些邏輯謎題來玩。像是經典的「騎士與無賴」題型,或是數獨這類需要推理的遊戲都很適合。現在手機上也有很多邏輯訓練APP,通勤時玩個10分鐘效果就很好。記得要養成寫下推理過程的習慣,這樣才能檢查自己的思考哪裡有漏洞。我當初是用Evernote把每天的練習記錄下來,一個月後回頭看真的進步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