璽:東方文化圈中的權威象徵
特點 | 説明 |
---|---|
印記 | 代表帝王或國家的印章,區別於民用印章 |
分類 | 國璽:象徵國家;帝璽、御璽:象徵帝王或王室 |
封建時代的意義
– 帝王是國家的領導者和象徵
– 璽代表帝王個人,而不是國家
– 帝璽轉變為國璽,標誌著國家權力的轉移,由君主轉向民眾


古代中國的璽
– 傳國玉璽被認為是皇權的象徵,各朝視為統治正當性的證明
– 傳國玉璽據信失蹤在後唐末帝李從珂自焚時
歷史上國璽的發展
– 最早的國璽:清末新政中製作的大清帝國之璽,但未實際使用
– 第一個使用的國璽:北洋政府製作的中華民國國璽
清代玉璽
– 沿用秦始皇的傳國玉璽
– 歷代製作大量的玉璽以減輕傳國玉璽的重要性
現代國璽
– 清末仿效西方使用檀香木國璽
– 太平天國製作了天王玉璽
– 滿洲國製作了滿洲國國璽
– 中華民國國璽:中華民國之璽、榮典之璽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璽: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之璽,使用宋體字刊刻
結語
在東方文化圈中,璽是代表國家或帝王的權威象徵,具有超越文物的實際意義,反映著歷史和文化的變遷。
印信與璽意思:權威與身分的象徵
「璽意思」一詞在古文中具有多重意涵,既可指涉印信,也可指稱職位和權力。本文將探討「璽意思」的雙重涵義,從印信的起源和用途出發,深入探究璽意思在古代社會中的意義。
璽印的起源與用途
印信的起源可追溯至公元前3500年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當時人們使用泥板文書紀錄交易,並利用刻有圖案或符號的印章在泥板上留下印記,作為契約的憑證。在中國,印章的發展則始於商周時期,當時統治者會將自己的璽印授予臣子,代表著授權和委任,稱為「封璽」。
璽印的用途廣泛,除了作為契約的憑證,也用於詔令文書、外交信函和禮儀場合。例如秦朝的傳國璽,相傳為和氏璧所製,象徵着帝國最高權力,歷經數百年傳承,成為王權與國家的象徵。
「璽意思」的雙重意涵
在古代中國,「璽意思」一詞逐漸演變出雙重意涵。
一、印信
「璽意思」最基本的意義是指印信,用於證明身分、簽署文件或授權委任,具有法律效力。不同階層官員所持有的璽印大小和圖案也有所不同,彰顯官員的地位和權力。
二、職位與權力
「璽意思」也延伸指稱職位和權力,尤其常見於軍隊中。例如「軍中璽意思」,意指軍隊最高指揮官的職權,擁有調兵遣將、賞罰將士的大權。
「璽意思」在古代社會中的意義
璽印和璽意思在古代中國社會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其功能和象徵價值包括:
功能 | 象徵價值 |
---|---|
證明身分 | 權威和信用 |
簽署文書 | 約束力 |
授權委任 | 信任和託付 |
軍隊指揮 | 領導能力和決斷力 |
通過擁有和使用璽印,個人和組織可以獲得認可、建立權威和履行職責。璽印成為身份和權力的象徵,展示了其持有者的社會地位和影響力。
結論
「璽意思」在古代中國文化中具有豐富的意涵,既象徵著印信作為證明身分、簽署文書和委任職權的手段,也指稱個人或組織所具有的職位和權力。璽印和璽意思不僅是身份和權威的標識,也反映了古代中國社會中複雜的等級制度和權力關係。
延伸閲讀…
璽-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璽- 漢典“璽”字的基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