閭山堂神童團:北港神童團之源
發源與演變


神童團的起源可追溯至民國48年(1959),由閭山堂創辦人吳居宅所創立,成為全台神童團的濫觴。神童的造型最初為大偶,由洪清彬老師構思,歷經多年演練而形成。
老師傅:嚴格與慈愛並重
早期神童團團長洪清彬,人稱「老師傅」,以嚴格訓練聞名。團員要求端莊肅穆,未經允許不得喧嘩。儘管管教嚴苛,老師傅亦不乏慈愛,常指導團員精進技藝。
閭山堂神祀
閭山堂主祀巧聖先師(魯班公)及閭山法主。巧聖先師為木工之神,閭山法主則掌管法術。推測老師傅或曾修習法術,從其幫人收驚的特殊身段與動作可見端倪。
風采依舊,傳承不輟
老師傅晚年雖體弱多病,仍常到鄰家小坐。民國98年三月十九日遶境,神童團在師傅家門前致意,令人動容。時至今日,閭山堂神童團仍承襲昔日風格,成為北港特有文化遺產之一。
神童團之首,傳承不息
老師傅創立神童團後,後人相繼接棒傳承。其孫子「阿偉」擔任北港金合順媽祖會首位爐主,積極參與地方宗教事務。閭山堂神童團作為台灣首創之神童團,地位無人質疑。
神童祖師由來
神童祖師,又名朱熹,字元晦,是南宋理學大師。他幼時聰穎好學,故被後人尊稱為「神童祖師」。關於神童祖師的由來,有以下幾種傳説:
傳説 | 內容 |
---|---|
第一種傳説 | 相傳朱熹5歲時,其父朱松夜讀《易經》,朱熹在旁隨著父親誦讀,朗朗上口,竟至全文熟記於心。 |
第二種傳説 | 朱熹7歲時,從師學習《春秋》,不料老師講課過快,朱熹未能完全跟上。朱熹於是趁老師不在之時,自己打開書本閲讀,結果第二天上課時,竟能將前一天老師所講的內容複述如流。 |
第三位傳説 | 朱熹9歲時,偶遇一位道士,道士見其天資聰穎,便贈予一張符籙,並囑咐他日後若遇到疑難,可焚香祈禱。朱熹半信半疑,但也將符籙收下。後來朱熹在學習儒家經典時,果然遇到許多疑難,便依道士所言焚香祈禱,竟神奇地解開了所有疑難。 |
無論哪種傳説,都反映了朱熹幼時天資聰穎、博聞強記。後人稱其為「神童祖師」,不僅是讚美其年幼時的過人資質,也是對其一生學術成就的肯定。
朱熹的學術思想
朱熹是理學的集大成者,其學術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格物致知:強調通過窮究萬物之理,以求得事物背後的本質和規律。
- 存天理、滅人慾:認為「天理」是宇宙萬物的本源,而「人慾」則是不符合天理的私慾。主張剋制人慾,以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 萬物一體:主張宇宙萬物皆為一體,相互聯繫,相互作用。
- 禮樂教化:重視禮樂對社會秩序和個人修養的影響,主張通過禮樂教化來移風易俗,教化人心。
朱熹對後世的影響
朱熹的學術思想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