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自古帝王御駕親徵,其利弊分歧,成敗難料。本文將縱觀史冊,探究禦駕親徵之勝負命運,並揭秘帝王們的親徵之旅。
失敗案例


一、漢高祖白登之圍
漢初,劉邦御討匈奴,輕率冒進,反被圍困於白登山。後經陳平獻策脱險,但被迫割地賠款,致國威受損。
二、蜀漢夷陵之戰
劉備為報弟仇,親徵東吳,卻遭遇慘敗。火攻失利,精鋭盡失,自身亦心力交瘁,翌年病逝。
三、蒙哥汗釣魚城之役
蒙哥汗率大軍圍攻南宋釣魚城,久攻不下。蒙哥汗身死城下,蒙古軍被迫退兵,元朝統一中國之路蒙上陰影。
四、明英宗土木堡之變
明英宗輕信王振讒言,親徵瓦剌。王振胡指揮,致使明軍大敗,英宗被俘,國運衰微。
御駕親徵之種類
一、創業親徵
帝王為建立帝國,親披戰袍,徵討四方,如漢高祖滅項羽、光武帝滅羣雄。
二、擴張親徵
帝王為擴張疆土,親領兵馬,攻伐敵國,如漢高帝平英布、隋煬帝徵高麗。
三、應戰親徵
帝王應對敵國入侵,親自率軍反擊,如魏明帝抗諸葛亮、宋太宗滅北漢。
四、戰爭狂熱親徵
帝王不顧羣臣勸諫,沉迷於戰爭,親徵敵國,如明英宗土木堡之變、明武宗偷襲蒙古。
成功案例
一、朱棣北伐
明成祖朱棣親率大軍,五伐蒙古,大破瓦剌,穩定北疆。
二、康熙平葛丹
清聖祖康熙親徵蒙古葛爾丹,大敗敵軍,確保邊境安寧。
結論
禦駕親徵之勝敗命運,與帝王將略、時勢變幻息息相關。成者功耀千古,敗者遺恨後世。歷史上帝王的親徵之旅,為後人提供了豐富的經驗與教訓。
類型 | 帝王 | 戰役 | 結果 |
---|---|---|---|
創業親徵 | 漢高祖 | 滅項羽 | 統一中國 |
擴張親徵 | 隋煬帝 | 徵高麗 | 慘敗 |
應戰親徵 | 魏明帝 | 抗諸葛亮 | 勝利 |
戰爭狂熱親徵 | 明英宗 | 土木堡之變 | 兵敗被俘 |
創業親徵 | 光武帝 | 滅羣雄 | 建立東漢 |
擴張親徵 | 漢高帝 | 平英布 | 穩固政權 |
應戰親徵 | 宋太宗 | 滅北漢 | 統一北境 |
戰爭狂熱親徵 | 明武宗 | 偷襲蒙古 | 慘敗 |
創業親徵 | 三國曹操 | 赤壁之戰 | 敗走華容 |
擴張親徵 | 金海陵王 | 南侵 | 慘敗 |
應戰親徵 | 冉閔 | 殺胡後迎戰前燕 | 戰死 |
戰爭狂熱親徵 | 清康熙 | 平葛丹 | 勝利 |
御駕親徵:古代帝王親上戰場的征伐模式
在古中國的歷史上,御駕親徵是帝王親自率軍出征的征伐模式。自商朝以來,歷朝歷代的帝王都有御駕親徵的紀錄。這種親上戰場的征伐模式,對戰爭的勝負和國家的興衰有着深遠的影響。
御駕親徵的理由
帝王御駕親徵的原因有多種,包括:
- 樹立威信:帝王親自出征,不僅可以鼓勵士氣,還能震懾敵方。
- 總覽全局:帝王在戰場上能夠親自視察戰況,及時地作出應變,提高決策的準確性。
- 激勵將士:帝王的親臨前線,會激勵將士的鬥志,提升軍隊的作戰能力。
御駕親徵的利弊
優點:
- 鼓舞士氣,提升軍隊的戰鬥力。
- 帝王直接指揮戰事,決策更靈活。
- 樹立威望,震懾敵軍。
缺點:
- 帝王在戰場上容易成為敵方的攻擊目標,存在一定的風險。
- 帝王離開首都,後方容易出現動盪。
- 御駕親徵的費用巨大,會加重國家的財政負擔。
御駕親徵的歷史案例
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御駕親徵案例包括:
延伸閲讀…
御駕親徵
御駕親徵- 教育百科
帝王 | 戰爭 | 年代 | 結果 |
---|---|---|---|
武丁 | 甲骨文記載的親徵 | 約公元前13世紀 | 大勝 |
周武王 | 牧野之戰 | 公元前1046年 | 大勝,建立周朝 |
漢武帝 | 漠北之戰 | 公元前119年 | 重創匈奴 |
唐太宗 | 玄武門之變 | 公元626年 | 政變成功,建立唐朝 |
宋神宗 | 平定安史之亂 | 公元881年 | 大勝 |
朱元璋 | 渡江之戰 | 公元1368年 | 大勝,推翻元朝,建立明朝 |
結語
御駕親徵在中國古代戰爭歷史上是一個重要的現象。它既有鼓勵士氣、激勵將士的積極作用,也有帝王自身安全和國家後方穩定的風險。帝王是否御駕親徵,需要根據具體情況,權衡利弊後作出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