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半兩,戰國中期至西漢初的錢幣,方孔圓形,鑄有「半兩」銘文。戰國時為秦國鑄造,統一後成法定貨幣,西漢初沿用至漢武帝罷鑄。總鑄造時間 218 年。
秦半兩始於秦惠文王二年。當時秦國收回鑄幣權,統一鑄行方孔圓形半兩錢。戰國時期的半兩錢重約 8 克,鑄造較為粗糙,未經修琢,形制大小不一,方孔常有圓狀。此外,銘文以大篆刻印,「兩」字的人部延伸,稱為「長人兩」。
戰國時期秦半兩存世 115 年,至秦始皇統一結束。


西漢半兩錢
漢初繼承秦制,繼續鑄造半兩錢。但到了漢武帝時期,鑄幣制度改革,五銖錢取代半兩錢,結束了半兩錢在全國流通的歷史。
漢武帝改革鑄幣前,半兩錢已流通了近一百年,流通區域廣泛。
半兩錢的形制、銘文及其變化
戰國秦半兩錢,其重、形制、方孔與後來的半兩錢有所不同,銘文「長人兩」也是當時的特點。漢承秦半兩,重量、形制基本延續戰國做法。
戰國秦半兩錢:
- 重量:約 8 克
- 形制:鑄造粗糙,外形厚薄不一
- 方孔:多為圓形
- 銘文:大篆,人部較長,「長人兩」
漢半兩錢:
- 重量:承襲戰國規格
- 形制:延續戰國特徵
- 方孔:仍多為圓形
- 銘文:與戰國半兩錢相似
半兩錢在西漢中期後逐漸退出流通,五銖錢成為主要流通貨幣。
半兩錢的使用與影響
半兩錢作為中國第一種統一流通的貨幣,促進當時經濟交流與統一的建立。
秦統一文字、貨幣等制度,對之後中國發展影響深遠,半兩錢便是這一進程的實物見證。
戰國秦半兩錢與漢半兩錢之間存在一定延續性,體現當時鑄幣制度的變化趨勢,為研究秦漢經濟史與通貨制度演變提供重要實物資料。
總結
秦半兩錢始於戰國,作為統一的流通貨幣存在長達兩個世紀,見證了戰國到漢初的社會經濟轉型,為研究古代中國鑄幣制度提供了豐富的歷史材料。
秦半兩:中國古代幣制的基石
秦半兩,作為中國古代幣制的重要支柱,在中國歷史上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它的誕生不僅標誌著中國貨幣制度的重大飛躍,更對後世幣制產生了深遠影響。
秦半兩的起源
秦半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秦國時期。秦王嬴政於公元前221年統一中國後,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統一幣制,下令廢除六國舊有貨幣,推行秦半兩作為全國統一的貨幣。
半兩之名的由來
「半兩」之名源自於秦半兩的重量。根據出土文物考證,秦半兩重約12克,相當於半兩黃金的重量。因此得名「半兩」。
秦半兩的形制
秦半兩的形制呈圓形,外緣隆起,中央有圓孔。正面鑄有「半兩」二字,並配有篆書「秦」字;背面則鑄有重量單位,如「十二銖」、「二十銖」等。不同重量的秦半兩分別對應著不同的幣值。
秦半兩的流通範圍
秦半兩作為全國統一貨幣,在秦朝全境流通。它不僅用於日常交易,也用於繳納賦税、軍需開支等國事。隨著秦朝的滅亡,秦半兩逐漸退出流通領域,但其影響力並未就此消散。
秦半兩的對外影響
秦半兩不僅在中國內部產生了重大影響,它還對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秦半兩傳播到朝鮮半島,成為朝鮮半島最早的貨幣。此外,秦半兩的形制也對日本和東南亞等地後世貨幣產生了影響。
秦半兩的歷史意義
秦半兩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它標誌著中國貨幣制度的統一,促進了全國經濟的發展。秦半兩的形制和重量單位也成為後世貨幣制度的依據。
出土秦半兩的種類
考古發掘中發現了大量的秦半兩出土文物。這些出土文物根據重量和鑄造風格的不同,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類型 | 重量(銖) | 特徵 |
---|---|---|
十二銖 | 12 | 最常見的秦半兩,正面鑄有「半兩」字樣 |
二十銖 | 20 | 正面鑄有「二十銖」字樣 |
二十四銖 | 24 | 正面鑄有「二銖半兩」字樣 |
收藏價值
秦半兩由於其歷史意義和稀有性,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市場上常見的秦半兩多為仿製品,真品十分稀少。對於收藏者而言,辨別真偽十分重要。
延伸閲讀…
秦半兩_百度百科
秦代半兩錢
總結
秦半兩作為中國古代幣制的基石,其誕生和流通對中國乃至東亞地區的經濟和文化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它不僅標誌著中國貨幣制度的統一,促進了全國經濟的繁榮,也成為後世貨幣制度的典範,對中國歷史和貨幣文化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