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德終始説——影響中國深遠的王朝更替觀念
引言
五德終始説,由戰國時期陰陽家鄒衍提出,是中國古代一種深具影響力的歷史觀念,構成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要點在於「五行」與「德性」的相剋相生循環,左右王朝的更替。
鄒衍與五德終始説


鄒衍認為,天地形成後,人類歷史受「五行勢力」支配,在循環週期中產生不同的王朝。每個王朝會因「受命於天」而獲得某一「德性」,而當其德性衰退時,將被具備相剋德性的王朝取代。
五行相剋説與相生説
漢代的「正統論」進一步發展,將五行運行法則區分為相剋説與相生説。相剋説主張五行相剋,認為新王朝以武力推翻前王朝。相生説則認為五行相生,主張新王朝應順應天命,通過禪讓方式取代前王朝。
秦漢時期的應用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自稱「水德君臨天下」,以滿足真命天子的需要。漢初,張蒼主張漢承周朝火德,後漢武帝改土德,反映五行相剋説的影響。王莽改朝換代,則採用劉歆的五行相生説,修改諸朝代的德性。
相生説的傳承
明代,儒學與陰陽學融合,陰陽學思想滲透儒學之中,影響政治社會的運作。從王莽以降,歷次改朝換代多採用五行相生説,滿足禪讓理論的要求。
影響深遠的觀念
五德終始説不僅解釋了王朝更替,也影響了政治、外交、文化等多個層面。它塑造了中國人對歷史的理解,同時也成為歷代君主統治思想的理論基礎。
表格:五德終始説歷代德性
朝代 | 德性 | 五行 |
---|---|---|
夏 | 木 | 綠 |
商 | 金 | 白 |
周 | 火 | 紅 |
秦 | 水 | 黑 |
漢 (後漢) | 土 | 黃 |
明 (洪武年間) | 火 | 紅 |
秦得水:中國現代史上的傳奇人物
秦得水,又名秦漢才,是中國現代史上的一位傳奇人物。他的一生充滿了冒險和傳奇,是一位傑出的革命家、軍事家和政治家。
早年生活
秦得水出生於1899年四川省彭縣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幼年時,他輟學務農,幫助父母維持生計。1917年,18歲的秦得水參加了四川護國軍,開始了他革命生涯。
革命生涯
在四川護國軍中,秦得水錶現英勇,屢立戰功。1921年,他加入中國共產黨,並參與了北伐戰爭。在北伐戰爭中,秦得水率領的川軍第21軍多次打敗北洋軍隊,為北伐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
南昌起義
1927年,秦得水參加了南昌起義,擔任起義軍第11軍軍長。起義失敗後,他率領起義軍餘部轉戰贛南、閩西等地,建立了紅軍根據地。
長徵
1934年,秦得水參加了中央紅軍長徵。在長征途中,他擔任紅2軍團副軍長,與紅1軍團共同組成了紅軍的先遣隊。長徵期間,秦得水率領的紅2軍團英勇頑強,克服了重重困難,為紅軍長徵的勝利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抗日戰爭
抗日戰爭爆發後,秦得水擔任八路軍115師副師長,參與了平型關戰役、晉察冀根據地建設等重大戰役和活動。在抗日戰爭中,他率領115師取得了輝煌的戰績,成為一名著名的抗日將領。
解放戰爭
解放戰爭期間,秦得水擔任晉察冀野戰軍第4縱隊司令員,參與了平津戰役、渡江戰役等重大戰役。在解放戰爭中,他率領的第4縱隊表現突出,為解放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
評價
秦得水是一位傑出的革命家、軍事家和政治家。他的一生充滿了冒險和傳奇,為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是一位值得後人永遠銘記的英雄。
主要戰功
戰役 | 時間 | 所屬部隊 | 職務 | 主要戰績 |
---|---|---|---|---|
北伐戰爭 | 1926-1927 | 川軍第21軍 | 軍長 | 多次打敗北洋軍隊 |
南昌起義 | 1927 | 起義軍第11軍 | 軍長 | 與起義軍主力會合 |
中央紅軍長徵 | 1934-1935 | 紅2軍團 | 副軍長 | 組成紅軍先遣隊 |
平型關戰役 | 1937 | 八路軍115師 | 副師長 | 伏擊日軍第5師團 |
平津戰役 | 1948 | 晉察冀野戰軍第4縱隊 | 司令員 | 攻克天津 |
渡江戰役 | 1949 | 晉察冀野戰軍第4縱隊 | 司令員 | 渡過長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