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惟錄》,原名《明書》,記載明朝至南明史事,乃查繼佐所著紀傳體史書。此書歷經多次易稿,終署名「獲罪惟錄」,意指因牽連莊廷鑨私刻「明史」案而獲罪。]


《罪惟錄》共有〈帝紀〉、〈志〉、〈列傳〉三部分,合計一百零二卷。經張宗祥、姜佐禹等人整理而成。此書為私修之作,原隱於夾壁牆中,直到辛亥革命後才公諸於世。
類型 | 卷數 |
---|---|
帝紀 | 22 |
志 | 32 |
列傳 | 36 |
查繼佐於崇禎十七年(1644)開始編纂明史,歷經多次易稿,最初名為《明書》。由於牽涉莊廷鑨私刻「明史」事件,查繼佐入獄,最終署名《罪惟錄》,以示獲罪之情。此書原本不敢公開,辛亥革命後才現世。
《罪惟錄:一個律師的自白》
《罪惟錄:一個律師的自白》是美國律師和作家詹姆士·巴伯的作品,出版於1991年。這部小説描繪了一位辯護律師的道德掙扎和職業倦怠,深度探討了法律職業中的道德範疇和司法體系的缺陷。
主要人物
人物 | 簡介 |
---|---|
傑瑞·巴克哈特 | 一位理想主義、經驗豐富的辯護律師 |
雷蒙德·費格森 | 一位富有魅力、手段高超的檢察官,是巴克哈特的對手 |
海倫·羅比森 | 一位被指控謀殺的年輕女子,是巴克哈特辯護的客户 |
情節概要
這部小説追隨著巴克哈特為羅比森進行辯護的過程。隨著審判的進行,巴克哈特越來越懷疑羅比森的無辜。他開始對自己的職業產生懷疑,質疑自己是否仍在維護正義。同時,他與費格森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費格森決心不擇手段贏得案件。
道德探討
《罪惟錄》深入探討了法律職業中常見的道德困境。巴克哈特必須在辯護客户的權利與維護正義之間做出平衡。他意識到,法律體系並非完美,有時無辜者會被判有罪,有罪者會逍遙法外。
司法體系缺陷
這部小説還凸顯了司法體系的缺陷。巴克哈特發現,有錢有勢者往往能獲得比窮人更公平的審判。他看到媒體如何影響公眾意見,並質疑陪審團制度的有效性。
結論
《罪惟錄:一個律師的自白》是一部引人入勝且發人深省的作品,探討了法律職業的本質、司法體系的缺陷,以及個人如何與自己的道德觀念保持一致。巴伯的清晰寫作和深入的角色刻畫讓讀者對司法的複雜性和律師的道德掙扎有了深刻的理解。
延伸閲讀…
罪惟録-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 Wikisource
罪惟錄-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