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影視作品中,聖旨的出現往往標誌着劇情的高潮迭起。然而,劇中聖旨的呈現大多不符史實,本文將通過分析明代聖旨的由來源、格式和規制,透視其背後深厚的歷史底藴和文化內涵。
元明聖旨的承繼與創新


元代奉蒙古語為國語,聖旨稱為“聖旨”,詔書稱為“德音”。蒙文聖旨的開頭語為“長天上帝護佑之下皇帝聖旨”,漢文詔書則承用“長天上帝護佑之下皇帝德音”的套語。明太祖朱元璋為加強中央集權,對聖旨格式和內容進行了完善和規範,其詔書的開頭多為“奉天承運”。永樂十八年,又重製17枚寶璽,統稱“明初17寶”。
清代聖旨的漢滿合璧
清承明制,聖旨的格式大同小異,只是變為漢語和滿語兩種文字同時書寫。漢文書寫自右向左,滿文從左向右,兩文在中間合攏,綴有日期和璽印。明清聖旨主要分為“詔、制、誥、敕、諭”五種。
詔書和制書的差異
詔書和制書在格式上基本一致,均以“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或“奉天承運皇帝制曰”開頭。行文中注意“皇帝”、“詔曰”或“制曰”等字眼時,需要抬一格書寫。制書由皇帝親自擬定或書寫,格式與詔書相差無幾,但制書體現了皇帝個人的思想感悟,而詔書則側重於國家的公務。
誥、敕、諭的用途
誥和敕皆含有勸誡、勉勵的意味,相當於天子的諭令。誥授予五品及以上官員,敕授予六品及以下官員。諭本意為“知曉”,或“使知曉”,是一種非正式的上諭,多用於具體的人或事。
聖旨的頒行與書寫
聖旨由皇帝頒行,由翰林官撰擬,並由庶吉士書寫。清代書寫聖旨的庶吉士均由皇帝從進士中親選出的最優秀者。由於聖旨從擬稿到書寫均由頂尖文化高手完成,所以語句凝練,幾乎達到字字珠璣的程度。
聖旨的材質與裝飾
聖旨的材質十分考究,主體為上好蠶絲製成的綾錦織品,圖樣多為祥雲瑞鶴,華麗富貴。兩端則有翻飛的銀色巨龍作為防偽標識。不同品級的聖旨所用錦緞的顏色和圖案也各不相同,反映着受封者的等級高低。軸柄的材質也有嚴格的區分,一品為玉軸,二品為黑犀牛角軸,三品為貼金軸,四五品為黑牛角軸。
現代影視劇中的聖旨誤讀
當代影視劇中常見的聖旨內容往往與史實不符,例如以“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作為開頭語。在真正的明清聖旨中,“制曰”一般由皇帝親自撰寫或書寫,而“詔曰”則由翰林院撰擬,內閣大學士奏定後,由皇帝欽定的庶吉士書寫,最後鈐皇帝玉璽。
聖旨的規範展現
歷代聖旨的長度並沒有硬性規定,但詔書一般為33釐米寬,最長可達500釐米,最短約為300釐米。正確宣讀聖旨的流程為:大太監拂塵一甩,手捧聖旨,高喊一聲“接旨”,眾臣下跪,高呼“萬歲萬歲萬萬歲”,然後畢恭畢敬地聽宣讀。
結束語
聖旨是中國古代帝王權力與影響力的象徵,其規範的格式、嚴謹的書寫,藴含着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通過瞭解明代聖旨的規制細節,我們可以進一步認識封建帝制的權力體系和文化背景。
聖旨範例:從古代到現代的演變與形式
聖旨的定義與特徵
聖旨,又稱詔書,是中國古代帝王頒發的最高形式的文書,用於傳達旨意、褒獎臣屬、懲罰奸臣。其特徵包括:
- 權威性:代表皇帝的最高權力,具有不可抗拒的效力。
- 莊重性:使用華麗的語言和隆重的形式。
- 特殊材質:傳統上書寫在金絲楠木板上,用黃綾或緋紙裝裱。
- 印章:加蓋皇帝印璽,代表其真偽和權威。
聖旨範例
漢代:
朝代 | 年份 | 受旨人 | 內容 | 文件名稱 |
---|---|---|---|---|
西漢 | 公元前190年 | 賈誼 | 提出”治國”之策 | 上疏 |
唐代:
朝代 | 年份 | 受旨人 | 內容 | 文件名稱 |
---|---|---|---|---|
唐玄宗 | 公元744年 | 張九齡 | 褒獎功績 | 冊封狀 |
聖旨的格式與內容
聖旨的格式和內容有以下特點:
- 開頭:帝王的稱號(如皇帝、聖上)或受旨人的稱謂(如臣、愛卿)。
- 正文:傳達的旨意或命令,語言莊重典雅。
- 恩典詞:對臣屬的褒揚或賞賜,如”賞賜卿帛萬匹”。
- 訓誡詞:對奸臣的譴責或懲罰,如”斬首示眾”。
- 落款:帝王的年號、日期和親筆御筆。
聖旨的應用
聖旨用途廣泛,主要用於:
- 封官加爵:冊封大臣、封賞功臣。
- 任命官員:委派地方官、軍隊將領等。
- 表彰功績:獎勵做出突出貢獻的臣屬。
- 懲罰奸臣:對叛逆、貪腐等罪行進行處罰。
- 宣示政令:頒布重要法令、政策等。
現代的聖旨
隨著時代變遷,聖旨的傳統形式逐漸淡化。現代的聖旨主要出現在紀念儀式或特殊場閤中,其內容和格式也有所調整:
延伸閲讀…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該怎麼寫?
古代聖旨的類別、格式與形制
- 形式:使用白紙或宣紙書寫,加上印章和裝裱。
- 內容:多為表彰先賢、紀念事件或傳達精神等。
- 稱謂:不再使用”臣”或”愛卿”等傳統稱謂,而是直接稱呼姓名。
聖旨範例:現代
年份 | 受旨人 | 內容 | 文件名稱 |
---|---|---|---|
2019 | 孔子 | 紀念孔子誕辰紀念 | 孔子聖旨 |
結語
聖旨作為古代皇帝的最高指令,從其起源和形式到現代的轉變,都反映了不同時代的權力運作模式。其莊重性和權威性仍然使其成為傳達重要信息和彰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