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武王舉鼎身亡之謎
秦武王,秦始皇祖父之兄,戰國時期秦國君主,以「舉鼎壓斷」而殞命,然事實是否僅止於此?


秦武王親徵攻拔重鎮宜陽後,意氣風發前往周國探視,竟冒犯禮教直入太廟,意圖舉起大禹鑄就的九州神鼎。此舉看似蠻勇愚笨,實則深藏野心和輕蔑之心。
秦武王本性剛健自負,喜好較力鬥武,登上帝位仍重武治輕文治,招攬任鄙、孟賁,皆大力士,令國中興起武風,埋下禍根。舉鼎前,武王竟聲稱雍州鼎應為己有,顯其貪奪之意,對大禹定九州、周室統治權不以為意。
武王輕浮之心源於其盲目自信。即位伊始,即表達奪取三韓、控制中原之地之志。宜陽一役輕鬆得勝,助長其氣焰,誤判情勢輕視王禮,遂引發太廟事件。
歷史上自信釀錯的案例層出不窮。楚霸王項羽,出身顯貴、武能絕倫,然過度自信,錯失良機,終為漢高祖劉邦所滅。秦武王身為一國之君,卻誤用力強行與大力士爭較,致使重器壓迫自身,慘烈收場。
太廟之中,任鄙思慮慎密,預料舉鼎不妥,婉拒勸阻。孟賁逞力過猛,致傷眼目重創身體。秦武王不顧眾臣諫議,硬逞一時之勇,提舉神鼎時強作步調,引發內腑重創,不治身亡。
九州神鼎,代表禹績周政,承載國祚民運之象徵。秦武王不敬先聖、目無禮序,其殞命一事警醒世人:志大才疏、武斷魯莽、驕妄輕浮,皆為致敗因素。任鄙升任,懲前毖後;孟賁遭難,警示意圖逞能者;秦武王之死,則為輕舉妄動之鏡訓,流傳於世。
[表1: 舉鼎過程及後果]
「舉鼎絕臏」是中國春秋時期的一個典故,
延伸閲讀…
原創秦武王並非死在了“舉鼎絕臏”之上,他真正的死因藏得很深
史上最悲哀的王跟臣子比舉鼎結果砸死自己誕一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