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艋舺 地名由來,這可是台北發展史上最有趣的在地故事之一。現在大家習慣叫「萬華」,但老一輩的台北人還是會用「艋舺」這個充滿歷史味的稱呼。其實這個名字跟平埔族的語言有關,早期這裡是凱達格蘭族「Bangka」社的居住地,當時的漢人移民聽到原住民稱呼獨木舟為「Bangka」,就用閩南語音譯成「艋舺」,後來慢慢變成這個區域的代名詞。
在清朝時期,艋舺因為緊鄰淡水河,成為北台灣最重要的商業港口之一。當時的船隻往來頻繁,碼頭邊總是停滿了平埔族使用的獨木舟,這種景象也讓「艋舺」這個名字更加貼切。有趣的是,當時的艋舺可比大稻埕還要熱鬧,是台北盆地最早發展的商業中心,直到後來因為河道淤積,商業重心才逐漸轉移。
說到艋舺的歷史發展,這裡有個簡單的時序表可以參考:
時期 | 重要事件 | 地名變化 |
---|---|---|
荷西時期 | 平埔族Bangka社活動區域 | 原住民稱「Bangka」 |
清康熙年間 | 漢人開始移民開墾 | 閩南語音譯「艋舺」 |
清乾隆年間 | 成為北台灣重要商港 | 官方文書記載「艋舺」 |
日治時期 | 行政區劃改制 | 改名「萬華」 |
走在現在的萬華街頭,還是能感受到濃濃的艋舺風情。像是龍山寺周邊的老街巷弄,或是青草巷裡飄散的藥草香,都是從艋舺時期就延續下來的特色。特別是剝皮寮歷史街區,那些紅磚老屋見證了艋舺最繁華的歲月,雖然現在已經變成文創景點,但仔細觀察建築細節,還是能找到當年商行林立的痕跡。
艋舺這個名字不只出現在歷史課本裡,連在地的信仰中心也保留著這個稱呼。像是香火鼎盛的艋舺地藏庵,就是從清朝時期就存在的重要廟宇,當地人還是習慣用「艋舺」來稱呼它。這種命名方式也反映出,雖然行政區名改了,但在地人的記憶與情感上,「艋舺」這個名字從來沒有消失過。下次到萬華玩的時候,不妨多注意這些細節,會發現更多有趣的歷史故事喔!
大家去台北玩的時候,一定聽過「艋舺」這個地方吧?但你知道艋舺這名字是怎麼來的?原來跟平埔族有關喔!今天就跟大家聊聊這個超有趣的故事,保證讓你下次去龍山寺拜拜的時候,跟朋友分享會顯得超有知識的啦~
其實「艋舺」這個名字是從平埔族語「Bangka」音譯過來的,意思是「獨木舟」。因為早期這邊是淡水河畔的重要港口,平埔族的凱達格蘭人都在這裡用獨木舟做生意跟捕魚。後來漢人來開墾的時候,就直接用這個發音來稱呼這個地方了。這樣說起來,艋舺可以說是台灣最早期的「國際貿易港」耶!
時期 | 名稱由來 | 主要活動 |
---|---|---|
平埔族時期 | Bangka(獨木舟) | 捕魚、部落交易 |
清朝時期 | 艋舺(音譯) | 河港貿易、漢人開墾 |
日治時期 | 萬華(雅化) | 商業發展、行政區劃 |
講到這裡就不得不提,現在的萬華區其實是日治時期改的名字。日本人覺得「艋舺」兩個字筆畫太多又難寫,就改用發音相近的「萬華」,聽起來也比較文雅。不過老一輩的台北人還是習慣叫艋舺啦,像是「艋舺大道」、「艋舺夜市」這些名稱都保留了下來。下次你去逛華西街夜市的時候,可以注意看看有些老店招牌還是寫「艋舺」喔!
淡水河邊的艋舺在清朝時期可熱鬧了,除了是貿易中心,還有很多碼頭工人跟商家。當時有句俗諺叫「一府二鹿三艋舺」,就是在說全台灣最繁華的三個地方:台南府城、鹿港,然後就是艋舺了。現在走在貴陽街、西園路一帶,都還能感受到那種老台北的氛圍,紅磚老屋跟百年廟宇都默默訴說著當年的故事呢!
為什麼台北人習慣叫萬華『艋舺』?在地人告訴你
每次聽到台北人把萬華叫成「艋舺」,總覺得特別有味道對吧?其實這背後藏著超有趣的歷史故事啦!艋舺這個名字可是比「萬華」早出現好幾百年,最早是平埔族凱達格蘭語「Mankah」的音譯,意思是「獨木舟」或「小船聚集的地方」,因為早期這裡是淡水河畔重要的貿易港口,超多船隻在這裡停靠,慢慢就變成當地的代稱了。
後來清朝時期,漢人移民越來越多,艋舺變成台北盆地最早開發的區域之一,超級繁華的!當時的「一府二鹿三艋舺」說的就是台灣三大商業中心,艋舺排名第三,你就知道它有多重要了。直到1920年日本政府行政區劃調整,才把「艋舺」改成日文發音相近的「萬華」,但老一輩的台北人還是習慣叫艋舺,這個名字就這樣流傳下來啦!
時期 | 名稱 | 特色 |
---|---|---|
清朝以前 | 艋舺(Mankah) | 平埔族凱達格蘭語,意為獨木舟 |
清朝時期 | 艋舺 | 台北盆地最早開發區域,商業繁榮 |
日治時期 | 萬華 | 1920年行政區劃調整,改為日式名稱 |
現代 | 萬華/艋舺 | 官方用萬華,老台北人仍稱艋舺 |
現在去萬華玩的時候,還是會聽到很多在地人說「我們艋舺怎樣怎樣」,尤其是龍山寺周邊的老店家,幾乎都還是用艋舺這個名字。像華西街夜市、剝皮寮這些地方,老一輩的攤販老闆聊天時,三句不離「阮艋舺」,聽起來就特別親切!而且這幾年因為電影《艋舺》的關係,年輕人也開始重新認識這個充滿歷史感的名字,反而讓「艋舺」變得更潮了。
走在萬華的巷弄裡,處處都能感受到艋舺的痕跡。從青山宮的遶境活動到祖師廟的夜市,老台北人的生活記憶都跟這個名字緊緊相連。就連在地小吃像是艋舺鹹粥、華西街蛇湯,老闆們也都堅持用「艋舺」來稱呼,這種堅持其實就是對在地文化的一種傳承啊!
今天要來跟大家聊聊「艋舺地名背後的故事:從小船到繁華街區」,這個台北最早開發的區域,其實藏著超多有趣的歷史。講到艋舺,現在年輕人可能只想到夜市跟老街,但你知道嗎?「艋舺」這個名字其實是從平埔族語「Moungar」來的,意思是「獨木舟聚集的地方」,因為早期這裡是淡水河畔重要的渡口,到處都是平埔族人用獨木舟運貨的場景呢!
隨著漢人移民越來越多,艋舺從一個小船聚集的渡口,慢慢變成超熱鬧的商業中心。清朝時期這裡可是台北最繁華的「一府二鹿三艋舺」之一,茶葉、樟腦、布料都在這邊交易。走在現在的萬華街頭,那些老廟宇跟紅磚建築,都是當年繁榮的見證啦!
時期 | 艋舺發展特色 | 現存痕跡 |
---|---|---|
平埔族時期 | 獨木舟渡口,以Moungar為名 | 地名由來 |
清朝 | 商業中心,茶葉樟腦集散地 | 龍山寺、剝皮寮歷史街區 |
日治時期 | 現代化建設,鐵路與市場興建 | 西門紅樓、萬華車站周邊 |
現代 | 傳統與新潮交融的觀光勝地 | 華西街夜市、西門町商圈 |
講到艋舺的轉變,最有感的就是西門町這一帶了。日治時期日本人把這裡規劃成「娛樂區」,電影院、咖啡廳一間間開,到現在還是年輕人最愛逛的地方。而老萬華區雖然沒落一陣子,但近年來因為文創風潮,那些老房子又活過來了,像剝皮寮就變成超多人打卡的景點,假日去都擠滿人潮呢!
艋舺的寺廟文化也是一大特色,光是龍山寺就夠你逛半天。這間從清朝就香火鼎盛的廟宇,不只是信仰中心,更是見證艋舺發展的活歷史。旁邊的華西街夜市更是從早年就是小吃聚集地,現在還能吃到傳承好幾代的古早味,像是魷魚羹、刈包這些,都是老台北人才懂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