蓽門圭竇原來是這個意思! | 你知道蓽門圭竇的由來嗎? | 蓽門圭竇:古人智慧藏在這

蓽門圭竇裡的台灣生活智慧

走在台灣的老街巷弄,偶爾還能看見那種蓽門圭竇的老房子,竹編的門、小如圭玉的窗洞,雖然簡陋卻充滿故事。這種傳統建築樣式,其實藏著我們老祖先的生活智慧,就像台灣人常說的「儉腸捏肚」,在有限的資源裡活出滋味。

以前鄉下人家蓋房子,常常就地取材,用竹片編成門板,窗戶開得小小的,既能通風又不會讓屋內太熱。這種建築方式在台灣諺語裡也有體現,像是「細孔出大風」,就是在說小窗戶反而能讓空氣對流更好。現代人住慣了水泥大樓,可能很難想像那種生活,但這些老智慧其實很值得我們重新思考。

台灣俗語 對應的現代生活智慧
蓽門圭竇 簡單生活,減少物質慾望
細孔出大風 小改變帶來大效果
儉腸捏肚 節約資源,永續生活

記得小時候阿嬤家就是這種老房子,夏天不用開冷氣也很涼快。她總說:「錢要花在刀口上」,與其追求華麗的裝潢,不如把錢留給孩子讀書。這種想法跟佛家講的「惜福」很像,不是沒錢才要節儉,而是一種生活態度。現在很多年輕人在都市租小套房,空間雖然不大,但懂得用收納技巧和多功能家具,把生活過得很精緻,這不也是另一種「蓽門圭竇」的智慧嗎?

台灣的老一輩還流傳著「無錢人買餅止飢」的說法,意思是與其抱怨環境不好,不如想辦法在現有條件下解決問題。這讓我想起現在流行的極簡主義,很多人開始反思過度消費的問題,重新學習用更少的東西過更好的生活。就像那些老房子,雖然建材簡單,但通風採光都經過精心設計,住起來反而比一些現代建築更舒服。

蓽門圭竇

1. 什麼是蓽門圭竇?台灣人必知的成語小知識。這個聽起來很文雅的成語,其實跟我們的生活超有關係!今天就用最接地氣的方式,帶大家認識這個超少人知道的成語,以後跟朋友聊天秀一下,保證讓人覺得你超有內涵啦~

說到「蓽門圭竇」,字面上看起來很複雜,但拆開來看就簡單多了。「蓽門」就是用荊條編成的簡陋門,「圭竇」則是牆上挖的小洞,合起來就是指古代窮人住的破房子。這個成語出自《左傳》,用來形容生活環境超級刻苦的狀態,跟我們現在說的「家徒四壁」意思差不多,但更文雅一點。

來看看這個成語的現代應用對照表:

古代用法 現代台灣用法 使用情境
蓽門圭竇之家 租屋處超小又破 跟朋友抱怨房租貴房子爛
蓽門圭竇的生活 月底吃土的日子 薪水花光只能吃泡麵時
蓽門圭竇的環境 公司辦公室超簡陋 跟同行抱怨工作環境差

其實在台灣,我們雖然不會直接說「我家是蓽門圭竇啦」,但這個成語背後的精神很貼近現實。想想台北那些老舊公寓,或是學生時代租的雅房,不就跟古代窮人住的環境有87分像嗎?特別是現在房價這麼高,年輕人買不起房,租的房子又小又舊,根本就是現代版的蓽門圭竇生活啊!

這個成語還有一個很有趣的地方,就是它展現了中文的造字智慧。「蓽」這個字現在很少用,但看部首就知道跟植物有關;「圭」是古代玉器,形狀上窄下寬,用來形容牆上的小洞超傳神。這些細節都讓這個成語充滿畫面感,讀起來特別有味道。

2. 為什麼古人會用蓽門圭竇形容貧困生活?這個成語聽起來文謅謅的,其實就是在講古代窮人住的房子有多簡陋啦!「蓽門」是用荊條編成的破爛門,「圭竇」則是牆上挖的小狗洞,連正經的窗戶都沒有,光看字面就能感受到那種家徒四壁的淒涼感。

古時候的貧富差距比現在更誇張,有錢人住雕樑畫棟,窮人連遮風避雨都成問題。這種強烈對比讓文人們用「蓽門圭竇」來形容赤貧狀態,後來就變成固定成語了。有趣的是,這個詞還藏著古代建築的小知識:

詞語 材質/構造 功能 現代對應物
蓽門 荊條、竹枝捆紮 勉強當作門擋風 鐵皮屋的破鐵門
圭竇 土牆挖的三角形小洞 採光兼當出入口 違建的氣窗

說到這個成語的由來,其實《左傳》裡就記載過:「蓽門圭竇之人,而皆陵其上。」意思是住這種破房子的人還想欺負地位高的,可見當時社會底層的生活條件有多差。現在台灣雖然很少看到真正的蓽門圭竇,但那些鐵皮加蓋、用塑膠布擋雨的違建,某種程度上也是現代版的貧困寫照呢!

古人用詞真的很傳神,光是「蓽門圭竇」四個字就讓人腦補出畫面:歪斜的荊條門根本關不緊,冬天冷風從圭竇呼呼灌進來,連老鼠都嫌棄這種破房子。這種具象化的形容方式,比直接說「很窮」更有衝擊力,也難怪能流傳千年。不過現在年輕人可能更習慣說「住得像鬼屋」或「窮到吃土」,倒是少了點文雅的趣味。

蓽門圭竇

3. 蓽門圭竇的由來:這個成語背後的故事其實跟古代讀書人的清貧生活有關。講到這個成語,很多台灣人可能不太熟悉,但它背後的故事卻很有意思,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古人到底是怎麼過日子的。

這個成語出自《後漢書》,形容的是住處非常簡陋的樣子。”蓽門”指的是用荊條編成的門,”圭竇”則是牆上挖的小洞,合起來就是說房子破到連門都是用樹枝隨便綁的,牆上還有狗洞一樣的缺口。在東漢時期,有個叫樂羊子的人,他老婆為了鼓勵他讀書,故意把家裡弄得超級簡陋,就是想讓他專心向學不要分心。後來這個故事就被用來形容人安貧樂道、專心求學的精神。

成語組成 古代意思 現代比喻
蓽門 荊條編的門 極度簡陋的住所
圭竇 牆上的小洞 生活環境惡劣

說到這裡就讓人想到,現在台灣很多學生為了準備考試,也會把自己關在租來的小套房裡苦讀。雖然不至於真的住到”蓽門圭竇”那麼誇張,但那種克難的精神倒是很像。古人用這麼生動的方式來形容清苦的生活,真的是很有畫面感。你看那個”圭竇”,根本就是現在說的”狗洞”嘛,想像一下讀書要從狗洞進出,這日子過得也太慘了。

這個故事流傳到後來,”蓽門圭竇”就不只是形容環境差,更多是在稱讚人能夠忍受貧困、專心向學的態度。像我們台灣話說的”吃苦當吃補”,就是這種精神。現在很多家長要小孩用功讀書,也常會講”你看古人多認真”之類的話,其實就是在講這種典故。

你會在2020年走大運嗎?

超詳細免費2020年生肖運程大分析

免費訂閱即時發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