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索之情,肅然之禮
[一種香草。即艾蒿。《説文解字·艸部》:「蕭,艾蒿也。」《詩經·王風·采葛》:「彼採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孔穎達正義引陸機曰:「今人所謂荻蒿者是也。」寂寥、冷清。如:「蕭索」、「蕭瑟」、「景氣蕭條」。晉·劉伶〈北芒客舍詩〉:「蚊蚋歸豐草,枯葉散蕭林。」莊嚴、恭謹。《論語·季氏》:「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 。」何晏集解引鄭玄曰:「蕭之言肅也,牆謂屏也,君臣相見之禮,至屏而加肅敬焉,是以謂之蕭牆。」通「肅」。【唐韻】蘇彫切【集韻】先凋切,𠀤音簫。艾蒿也。【詩·王風】彼採蕭兮。【疏】今人所謂荻蒿者是也。【禮·郊特牲】蕭合黍稷,臭陽達於牆屋。]
表格


肅然之禮,蕭索之情
[一種芳草,即艾蒿。古籍《説文解字》載:「蕭,艾蒿也。」《詩經》詠道:「彼採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陸機註解:「今人所稱荻蒿即此。」蕭索,意為寂寥冷清。劉伶《北芒客舍詩》描繪:「蚊蚋皈依繁茂草,枯葉散落蕭瑟林。」肅然,意為莊嚴恭謹。孔子《論語》曰:「我憂季孫之禍,不在顓臾外敵,而在蕭牆之內。」鄭玄註解:「蕭意為肅穆,牆指屏風,君臣會面之禮,至屏風前加倍恭敬,故謂之蕭牆。」蕭意通「肅」。]
字詞解析:
蕭之豐富意涵,不僅限於本質與外貌,更延伸至內心與環境。它既代表著芳草的清香,也寓意著寂寥的冷清。它既象徵著恭敬的禮儀,也暗示著嚴肅的莊重。蕭字,承載著文化傳承與意境之美,值得深入探究與品味。
蕭字之源
蕭字的起源可追溯至甲骨文時期,其形聲字「蕭」,由「夵(音ㄒㄧㄠ)」和「口」組成。夵意為「空虛」,引申為「虛空」、「寂靜」,而口象徵發聲,合起來表示「在空曠的地方發出聲音」。
蕭在歷史上的演變
朝代 | 字形 | 字義 |
---|---|---|
甲骨文 | 夵+口 | 空虛發聲 |
金文 | 夵+口 | 同甲骨文 |
小篆 | 夵+口 | 同甲骨文 |
隸書 | 夵+口 | 同甲骨文 |
楷書 | 蕭 | 同甲骨文,後引申為楽器名 |
蕭的意義與用法
蕭字在古文中有多種用法:
- 形容空虛寂靜: 如「蕭瑟」、「蕭索」
- 形容聲音清亮: 如「蕭笛」、「蕭然」
- 楽器名: 古代吹奏樂器,發出高亢清越的聲音
蕭字在人名與地名
蕭字也常用於人名與地名,如:
人名: 蕭何、蕭紅、蕭敬騰
地名: 蕭山、蕭縣、蕭關
蕭字之美
蕭字字形秀麗,讀音清亮,常被詩人運用於文學創作中,營造空靈飄逸的意境。例如:
- 杜甫《登高》:萬裏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
總結
延伸閲讀…
漢語多功能字庫- 字頭「蕭」
蕭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蕭字源遠流長,字形演變生動,意義豐富多樣。它既能形容物態與聲音,也能作為楽器名。在人名與地名中,蕭字更添一分優雅與深意。其清麗飄逸之美,也為文學創作增添了獨特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