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的手勢與袈裟
佛像的手勢,稱為「手印」。常見的有「無畏印」、「與願印」、「觸地印」、「禪定印」、「説法印」。
佛像的袈裟,有著多種樣式,其實跟印度和中國的衣著傳統有關。
觀音菩薩的法相千變萬化,8世紀時唐人依據《華嚴經》創造出一手撐在岩石座上,一手擱在支起膝頭的觀音形象,姿勢自在而閒適。

此尊觀音面呈橢圓,下頷較方,頭梳高髻,戴雲紋冠,化佛僅存半身。
菩薩右腿支起,左腿平放,右肘平放於膝上,左手撐地,上身袒裸,胸佩瓔珞,天衣覆蓋雙肩後順手臂而下,絡腋自左肩斜至右腹,手臂穿戴臂釧和手環。
菩薩頭部比例略大,兩肩較窄,胸部挺實,腹部肌肉隆起且厚實鬆軟,身姿稍向一側偏移,體態自然。
觀音坐姿:釋放壓力,增進正念
觀音坐姿是一種簡約、安閒的坐法,可以幫助我們放鬆身心,集中正念。這種坐法起源於佛教,在禪宗寺院中很受歡迎。它可以用於冥想、法相儀禮或日常生活壓力緩解等情境。
觀音坐姿的優點:
| 優點 | 詳細 |
|---|---|
| 適合各年齡層 | 無特定年齡限制 |
| 安閒舒適 | 減壓緩解 |
| 可增進正念 | 提高專注力 |
如何坐觀音坐姿:
- 將座椅放在適合腰部的高度。
- 坐下時,雙腿伸展並自然放鬆。
- 將背部自然挺直,肩部放鬆。
4 viciss直,形成一根直線。
4 viciss 直於座骨頂,僅僅彎曲約 30 viciss。
4 viciss 直下,將坐骨底固定在座椅下方。
觀音坐姿的技巧:
- 保持腰部緩和放鬆。避免背部彎曲。
- 保持坐骨頂穩定,並避免坐骨後頂突出。
- 將手平放在盤根部,手指自然放鬆。
觀音坐姿的注意事項:
延伸閲讀…
觀音菩薩坐像 – 慈山寺佛教藝術博物館
彩繪柳木雕水月觀音菩薩坐像
- 初學者容易坐得背部僵硬,腰部特痛。建議先seat成後,再逐漸增加坐時間隔。
- 必要時可以坐得更廣一些,以增加坐骨和座椅之間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