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誠信自古以來便是社會與人倫的基石,在華夏文化中更是被奉為圭臬。從古老的典籍到近代的著作,無不強調其重要性。
歷史脈絡
先秦時期


在《書經》中,記載著「天命不易,天難諶」,指出天命難以違背,天意難以捉摸。而《詩經》則記載著「天生蒸民,其命匪諶」,表達了對蒼天賦予人類命運的懷疑。
漢代發展
漢代思想家進一步闡釋了「諶」的內涵。毛亨在《書經》的注釋中指出,「諶」即是誠信。在《漢書》中,則提到「天罔之紘覆,實棐諶而相順」,讚嘆天道運行的規律有賴於誠信作為支撐。顏師古進一步解釋,天道以誠信為輔,以順應為助。
魏晉南北朝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學作品中也開始出現「諶」字的使用。在屈原的《九章·哀郢》中,有「外承歡之汋約兮,諶荏弱而難持」之句,表達了對君王承諾的不信任。
隋唐時期
隋唐時期,「諶」字的用法進一步擴展。不僅用於表達誠信,也用於表達確定的意思。在《資治通鑑》中,記載著「唐德宗時,李懷光引北平鎮兵自河北至河陽,與河中節度使嚴震守諶水」、「諶州人李全舉兵殺刺史李承緒」,可見「諶」字已普遍使用於軍事和政治領域。
宋明清時期
宋明清時期,「諶」字的用法更加豐富多彩。在《三國演義》中,記載著「關羽見曹操贈送禮物甚重,遂生疑懼,謂趙雲曰:曹操厚贈於我,必有計謀。子龍,汝與吾詳思之。」、「趙雲曰:明公此言差矣,操既相請,必無謀也」,其中「詳思」和「謀也」與傳統的「諶」字含義相近,均表達了考量和思索的意思。
近代用法
結論
綜上所述,自古以來,「諶」字在漢語中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內涵隨著時代的變遷而逐步演變和豐富,體現了華夏文化對於誠信和確信的重視。
諶:真誠、可信賴之意
諶一字在中文中有多重含義,但其核心意義皆圍繞著「真誠」、「可信賴」之意。
字源演變
「諶」字從「心」從「臣」,「臣」指君臣或臣屬關係,有「聽從」、「服從」之意。古人認為,臣子對君主或長上的忠誠信服,源自於內心的真誠,故「諶」字由此而來。
基本釋義
根據《漢語大詞典》,「諶」字有以下基本釋義:
義項 | 解釋 |
---|---|
1. 真誠 | 心地誠懇,不虛偽 |
2. 可信賴 | 言行一致,值得信賴 |
3. 相信 | 確信不疑 |
引申義
除了基本釋義外,「諶」字還發展出以下引申義:
- 4. 順從:聽從,服從。
- 5. 心服口服: искрен誠、心悦誠服。
- 6. 確信不疑:深信不疑。
字詞應用
「諶」字在中文文章中經常與其他字詞搭配使用,以加強或補充其含義。常見的搭配包括:
搭配字詞 | 解釋 |
---|---|
諶誠 | 真誠懇切 |
諶重 | 誠懇莊重 |
諶言 | 真誠可信的話 |
諶信 | 可信賴的信譽 |
諶諾 | 可信的承諾 |
文學作品中的「諶」字
「諶」字在文學作品中也經常出現,用以刻畫人物性格或表達情感。例如:
延伸閲讀…
諶_百度百科
諶的意思|漢典“諶”字的基本解釋
- 《楚辭·九章·惜誦》:「懷鬱結而莫申兮,悁迴眄而徘徊。」「悁迴」意為誠懇回顧。
- 《史記·李將軍列傳》:「將軍之言,諶矣!然將軍功多,天子疑之。」意為李廣的忠誠可信,但漢武帝對他的功績有疑慮。
- 《紅樓夢》:「忽見香菱走來,笑道:『大奶奶好,我來問你要東西。』釵笑道:『難道我沒有好東西給你?只怕你不用罷了。』香菱笑道:『我用的東西,都是大奶奶的,豈敢不用?不過是借用罷了。如今我來了,你快給我。』釵笑道:『這才倒諶了。』」意為香菱的説話誠懇可信。
結論
「諶」字在中文中具有豐富的內涵,其核心意義為「真誠」和「可信賴」。歷經字源演變和引申義的發展,該字在文學作品和日常生活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