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平山:中國近代史上的重要革命家
一、早年經歷
– 1886年,譚平山誕生於廣東佛山市高明區。
– 1909年,加入同盟會,參加反清活動。
–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
二、追隨孫中山
– 1924年,在國民黨一大中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
– 孫中山三大政策的堅定支持者和推動者。


三、國民革命中的作用
– 1925年,在國民黨四大於彭湃等領導東征,解放海陸豐地區。
– 1926年,參與武昌國民政府和蘇聯共產黨(布)第七次代表大會的活動。
四、反蔣與創立國民黨左派
– 1927年,與蘇兆徵發表辭職書,譴責蔣介石背叛三大政策。
– 被國民黨開除黨籍後,參與創建國民黨左派聯合辦事處和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
五、與中共的關係
– 1920年,創立中國共產黨廣東支部。
– 1921年,出席中共一大,在黨內擔任重要職務。
– 1927年,因“左”的錯誤被開除黨籍。
六、晚年經歷
– 1928年,與國民黨左派組建中華革命黨。
– 1931年,在蔣介石迫害下,中華革命黨遭受重創。
– 1956年,譚平山病逝於北京。
學術榮譽
– 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
– 中國共產黨早期重要領導人之一。
–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主要創始人之一。
– 第二次國共合作時期,國民政府農政部長。
年代 | 重大事件 |
---|---|
1956年 | 譚平山病逝於北京 |
1931年 | 中華革命黨遭受重創 |
1928年 | 與國民黨左派組建中華革命黨 |
1927年 | 與蘇兆徵發表辭職書,譴責蔣介石背叛三大政策 |
1927年 | 被國民黨開除黨籍 |
1927年 | 因“左”的錯誤被開除黨籍 |
1921年 | 出席中共一大 |
1920年 | 創立中國共產黨廣東支部 |
1916年 | 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 |
1911年 | 宣告中華民國成立 |
1909年 | 加入同盟會 |
1886年 | 譚平山誕生 |
譚平山:國民革命中的左派領袖
譚平山其人
譚平山(1886-1956),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之一,國民革命時期的左派代表人物。他於1886年出生於湖南省益陽縣,早年受維新派思想影響,畢業於湖南法政專科學校。1911年加入中國同盟會,隨後參與辛亥革命。
政治生涯
1920年代初,譚平山加入中國共產黨,積極參與第一次國共合作。1923年,他當選為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並擔任過中央農民部部長等職務。在國民革命時期,譚平山主張武裝鬥爭,反對妥協退讓。1927年4月,他參與領導了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被國民黨稱為「暴動」。
左派領袖
譚平山一直堅持反帝反封建的立場,反對軍閥割據和外國勢力干涉。他認為,國民革命的目標應該是「徹底推翻帝國主義及其工具軍閥,建立工農民主政權」。在國民黨右派和共產黨之間,譚平山旗幟鮮明地站在左翼立場。
排共清黨
1927年4·12反革命政變後,譚平山與汪精衞合作,反對中國共產黨。他參與了國民黨的清黨運動,並於1928年脱離中國共產黨。此後,他一直維持著反共立場,並曾擔任過國民政府的司法部長、教育部長等職務。
晚年
抗日戰爭爆發後,譚平山再次參與國共合作。1948年,他當選為國民大會代表,並於1949年出任行政院政務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任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顧問。1956年,譚平山病逝於北京。
歷史評價
譚平山是一位複雜而有爭議的人物。他早年是一位激進的革命者,主張反帝反封建,武力推翻反動勢力。但在國民革命後期,他與中國共產黨決裂,轉而反共。對於他的歷史功過,後世史家評價不一。
譚平山與國民革命
延伸閲讀…
譚平山_百度百科
譚平山(中國共產黨第二次代表大會代表)
時間 | 事件 |
---|---|
1911 | 加入中國同盟會,參與辛亥革命 |
1920 | 加入中國共產黨 |
1923 | 當選為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 |
1927 | 參與領導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 |
1928 | 脱離中國共產黨 |
1932 | 任國民政府司法部長 |
1935 | 任國民政府教育部長 |
1948 | 當選為國民大會代表 |
1949 | 出任行政院政務委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