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蘭山簡介
賀蘭山巍然屹立於寧夏回族自治區與內蒙古自治區交界,猶如一道宏偉的地理屏障,將銀川平原與阿拉善高原隔開。此山南北綿延約270公里,東西寬20-60公里,主峯敖包圪瘩突兀聳立,海拔達3556米。
自古以來,賀蘭山便是扼守絲路要衝的戰略要塞,為歷朝兵家必爭之地,也見證了匈奴、鮮卑、回鶻等遊牧民族的興衰沉浮。如今,它被列為國寶,是珍貴的自然保護區。


成因與地貌特色
賀蘭山形成於億萬年前的燕山運動和喜馬拉雅運動,地表斷層錯落有致,營造出獨特的景觀。西部緩坡平緩,東部峭壁巍峨,與銀川平原垂直落差驚人,達2000米之高。賀蘭山中部山勢陡峭,主體海拔多在2000-3000米間,中部東西寬度可達50公里。南部山勢較為平緩,有眾多溝壑貫穿其間。
氣候植被分佈
賀蘭山橫亙於季風區與非季風區交界,氣候乾旱少雨,日照充足。受西伯利亞冷空氣影響,無霜期僅有158天。降水集中在7-9月,年降水量僅200-400毫米。
賀蘭山地處温帶草原區與荒漠草原的分界線上,植被垂直分佈顯著。山前荒漠與荒漠草原帶分佈於海拔1600米以下,1600-1900米為山麓與低山草原帶,覆蓋度較高,草本植物生長良好。
1900-3100米為中山和亞高山針葉林帶,以青海雲杉為主,鬱閉度大,是賀蘭山重要的林區。3100米以上為高山與亞高山灌叢草甸帶,夏季宜於放牧。賀蘭山區植物羣落豐富,共有11個植被型,55個羣系,種類繁多。
生態與人文價值
賀蘭山是重要的生態屏障,對維持當地水土平衡、調節氣候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其豐富的礦產資源也具有巨大的經濟價值。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賀蘭山便進行了大規模開採,導致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山體傷痕累累。
政府已將露天採礦行為列為違法,並加強保護措施,以恢復賀蘭山的生態價值。歷史上,賀蘭山見證了西夏王朝的興衰,是少數民族遊牧文化的承載地,留下了珍貴的古文化遺產。
賀蘭山:綿延不絕的塞外雄關
賀蘭山,又稱阿爾巴斯山,是一座橫亙在寧夏回族自治區中部,綿延400餘公里的雄偉山脈。賀蘭山形成於白堊紀末期,由燕山運動形成,屬於褶皺斷裂帶構造。
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徵
項目 | 説明 |
---|---|
位置 | 寧夏回族自治區中部 |
海拔 | 主峯海拔2,373米 |
長度 | 約400公里 |
地貌特徵 | 山脈較陡峭,峯頂渾圓,峽谷眾多。 |
氣候植被
氣候
賀蘭山屬温帶大陸性乾旱氣候,夏季炎熱乾燥,冬季寒冷漫長。年平均氣温6~8℃,年降水量200~300毫米。
植被
賀蘭山植被主要以草原植被和森林植被為主。草原植被主要分佈在山麓地帶,主要植物有羊草、芨芨草和蒿草等。森林植被主要分佈在山腰和山脊處,主要樹種有松樹、柏樹和樺樹等。
地質結構和礦產資源
地質結構
賀蘭山地質結構複雜,主要由花崗巖、片岩、變質巖和沉積巖組成。
礦產資源
賀蘭山藴含豐富的礦產資源,主要有煤、鐵、銅、石油和天然氣等。其中,賀蘭煤田是中國最大的煤田之一,藴藏量約為400億噸。
歷史文化
賀蘭山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曾是匈奴、鮮卑、柔然等遊牧民族的居住地。西漢時期,漢武帝在此駐軍設防,名為”賀蘭皋蘭”。北魏時期,孝文帝在此設立賀蘭郡。隋唐時期,賀蘭山成為中國和漠北地區的天然屏障。宋遼時期,賀蘭山一線成為遼宋兩國的邊界。
文化遺產
賀蘭山地區擁有豐富的文化遺產,主要有:
- 賀蘭山岩畫:距今約1萬年,記載了古代遊牧民族的生活場景和生產工具。
- 北魏雲谷寺石窟:開鑿於北魏時期,內有精美的佛教石窟造像。
- 賀蘭山口城:始建於漢代,漢匈戰爭中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旅遊景點
賀蘭山是著名的旅遊勝地,主要旅遊景點有:
延伸閲讀…
賀蘭山_百度百科
賀蘭山風景區最新特色資訊,圖片,及評價
- 賀蘭山國家森林公園
- 賀蘭山岩畫景區
- 雲谷寺石窟景區
- 賀蘭山口城景區
結語
賀蘭山是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地標性景觀和重要文化遺址,不僅擁有壯麗的自然風光,還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經過多年的建設和發展,賀蘭山已成為集自然觀光、歷史文化體驗、休閒旅遊等功能於一身的綜合性旅遊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