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車輛號牌演進(倒序)
第六代(1992式)


- 使用全國統一編碼,而非美國或日本的分區編碼。
- 首批編碼分配:台北市AB-EZ段、台灣省FA-WX段、金門縣WY段、連江縣WZ段、高雄市XA-ZY段。
- 編碼長度減至7碼,碼數減少,字體寬度增加至45mm,辨識度提升。
- 版長縮短至320mm,採用上綴標示管轄屬地(台北市、台灣省、金門縣、連江縣、高雄市)。
- 開始於監理業務電子化。
第五代(1984式)
- 增加一碼編碼,編碼長度達到8碼。
- 大型車提前半年開放申領新牌。
- 取消定期換牌制,號牌不再強制期限。
- 新增上綴,採用公路總局管轄所別區分。
第四代(1978式)
- 採用六碼數字編碼,編碼空間增加。
- 自用小型車發展迅猛,延伸出第二版分隔碼右移的形式。
- 開始採用不定期換牌制。
第三代(1969式)
- 將大陸地區納入編碼標準。
- 行政區劃分為三區:台灣省、台北市、金門縣。
- 自用小型車統一為白底黑字格式。
第二代(1949式)
- 將省代號改為數字區別。
- 連續衍生7種版本,使用時間長達26年。
- 採用兩年一換政策。
第一代(1921式)
- 台北州強制所有汽車持有者登記車輛。
- 規定車輛必須懸掛官方號牌。
- 政府統一發放號牌,有效處理車輛事故。
台灣車輛號牌特色
- 車型種類細分:隨著車種增長,逐漸將車種細分,例如電動汽機車。
- 車籍地標註:號牌上僅登記車籍牌號,不會註記上綴標示。
- 特殊號牌:臨時號牌、測試車輛號牌、使節車輛號牌、農用機械號牌、動力機械號牌等。
- 使用期限:號牌不再強制使用期限,可以使用至編碼耗盡換新號牌。
- 全國統一編碼:任一牌號全台皆只會出現一次,避免重號問題。
車牌區分:台灣、中國及其他國家的車牌差異解析
車牌區分作為車輛管理的一項重要機制,在各個國家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本文探討台灣、中國及其他國際上常見國家的車牌區分方式,進一步瞭解車牌背後所代表的意義和規範。
台灣的車牌區分
類型 | 編寫方式 | 車位類別 | 用色 |
---|---|---|---|
自用小客車、營業小貨車 | 4碼英數字 (英數字混合)或5-6碼數字 | 紅黃 | |
自用大客車 | 4碼數字加2碼英文字 (字母為AA起跳) | 綠黃 | |
商業貨車 | 綠白 | ||
公務車輛 | 黑黃 | ||
政府用車 | 紫白 | ||
軍用車 | 黑底金字 |
中國的車牌區分
省/市 | 編寫規則 | 車輛類別 | 用色 |
---|---|---|---|
京(北京) | [英文字或數字] [編號5位數] [編號4位數] | 小型車 | 藍白 |
粵(廣東) | [省內英文縮寫] [車種類別] [英文字+英文字] [英文字+英文字+英文字][編號2位數] | 小型私家用車 | 藍白 | |
滬(上海) | [編號1位數] [數字+英數字混合4位] [編號2位數]+[英文字] | 小型乘用車 | 藍白 |
其他國家的車牌區分(僅列舉部分國家作為比較)
美國: 50個州採用不同的車牌區分,但通常包含州名或簡寫、註冊代碼和到期年份。
類 | 編寫規則 | 用色 |
---|---|---|
私人小客車 | [英文字2位]+[編號1位]+[字母3位]+[年分數字2位或3位] | 白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