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後的文章倒序安排並使用不同用字
佛教篇


- 安靈典禮依循道教禮俗,將魂帛放入靈位祭祀,稱為「復」禮,與「招魂幡」意涵相仿。
- 念誦佛經超拔亡者靈魂,引領至阿彌陀佛淨土,稱「撥度亡魂」。
- 披戴喪服,以表家族尊重與哀悼,稱為「成服」。
- 祭祀結束,將亡者靈位送回宗祠,與祖先同祀,稱為「合爐」。
- 守喪日終,將亡者靈位拿除,稱「除靈」。
- 逝者滿百日,進行紀念儀式,稱為「對年」。
- 喪禮結束三年後,舉行「三年」祭祀,表示服喪期滿。
道教篇
- 選擇擇地吉日,將骨灰罈安置在靈骨塔,依生肖坐向擇位。
- 燒化「庫錢」,讓亡者在陰間有財富使用。
- 出殯前在靈位前拜祭,祈求亡者保佑後代繁榮昌盛,稱「辭生」。
- 供奉亡者喜愛的飯菜,以示思念哀悼,稱為「奉飯」。
- 逝者彌留之際,舉行「助念」儀式,幫助亡者堅固淨念。
- 焚燒冥紙「罐頭盧」,供亡者在陰間居所使用。
- 亡者親人在靈前助念,維持心靈祥和,稱為「守靈」。
- 掩埋後,置放石頭或紙錢於亡者頭部,期盼子孫智慧增長,稱為「易枕」。
通用篇
- 靈柩運往墓地或火化場,稱為「發引」。
- 購買上等棺木,放置亡者遺體,稱為「入木」。
- 靈柩移出家門,稱為「轉柩」。
- 在離家不遠處嚎啕大哭,表示哀思,稱為「哭路頭」。
- 沐浴、更衣、化妝,使亡者莊重體面,稱為「小殮」。
- 填入硬幣或紙錢於亡者口中,有保佑子孫含飴弄孫之意,稱為「含殮」。
- 在靈前放水撲,悼念亡者,稱為「打水撲」。
- 擇重大節日,請道士或佛教法師誦經拜懺,超渡亡者,稱為「功德法事」。
- 設立靈位,供奉亡者牌位,稱為「豎靈」。
- 在靈堂外牆貼上白紙,示明喪家操辦喪事,稱為「示喪」。
- 子孫親友在靈前祭拜,稱為「奠祭」。
- 在墓地旁放鞭炮,為亡者開路,稱為「呼龍」。
- 封釘靈柩,由家族長者主釘,稱為「封釘禮」。
- 在靈柩上蓋棉被或草蓆,稱為「倒蓋身」。
- 將亡者衣物懸掛在竹竿上,用白布弔雞,稱為「招魂葬」。
- 購買祭品、訂製花環,準備喪禮用品,稱為「買飯」。
- 舉行「過午祭」,為亡者供奉最後一餐,稱為「飯含」。
- 喪家請客敍哀,安慰亡者家屬,稱為「答紙」。
- 焚燒金紙,為亡者製造陰間財富,稱為「燒庫錢」。
- 延續亡者生前未了心願,稱為「填願」。
- 在喪禮期間,暫停家常,稱為「停喪」。
- 準備餐點、祭品等,以饋贈送葬友人,稱為「寄飯」。
- 在靈前點燈,稱為「腳尾燈」。
- 請道士或法師誦經,為亡者超度,稱為「開魂路」。
- 在靈堂內放置水果、點心,招慰亡者,稱為「腳尾飯」。
迎棺:古人迎接棺木的莊嚴儀式
「迎棺」在傳統儒家喪禮中,指家屬前往停靈處迎接棺木回家的儀式。在古代,迎棺是一個莊嚴且隆重的過程,包含了多項儀式細節和規範。
迎棺的意義
迎棺的目的是為了將逝者靈魂送回故里,並安葬於祖墳之中。藉由迎棺,家屬表達對逝者的哀思與敬意,同時也體現了對祖先的虔誠。
迎棺的步驟
迎棺的過程通常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 | 説明 |
---|---|
擇吉 | 選擇吉日良辰進行迎棺 |
請道士 | 聘請道士或法師進行法事誦經 |
擺設靈帷 | 在迎棺路線上設置靈帷,供家屬祭奠 |
鳴炮開路 | 點燃鞭炮開路,引領棺木前行 |
扶棺哭靈 | 家屬扶持棺木,沿途哭泣哀悼 |
繞境巡禮 | 棺木沿著村莊或街道繞行,讓鄉鄰弔唁 |
入殮安葬 | 將棺木安葬於祖墳或墓園中 |
迎棺時需要注意的事項
迎棺時,家屬需要注意以下事項:
- 忌諱單數棺夫:棺木不可由單數人抬棺,應由偶數人抬棺。
- 保持肅穆莊嚴:整個迎棺過程應保持肅穆莊嚴,避免喧嘩吵鬧。
- 孝服齊全:家屬應身穿孝服,以示哀悼。
- 遵守習俗規範:迎棺過程中,應遵守當地習俗規範,例如哭靈的次數、繞境路線等。
迎棺的現代演變
隨著時代變遷,傳統的迎棺儀式逐漸簡化。在現代,迎棺通常以車輛運送棺木為主,僅保留少數象徵性儀式,如點燃鞭炮、鳴放禮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