茱萸別稱 | 用途 |
---|---|
艾子、藙、樧、越椒、棗皮、藥棗 | 殺蟲消毒、逐寒祛風、祭祀、貢品 |
治療腰膝痠痛、眩暈、耳鳴、遺精、尿頻、肝虛寒熱、虛汗不止、心搖脈散、神經衰弱、月經不調 | |
分佈地區:安徽、陝西秦嶺、四川、河南、福建、浙江、江蘇、英國、美國、朝鮮、日本 |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差茱萸少一人,重陽節的思親與團圓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差茱萸少一人,九月的重陽節,是華人傳統節日中的一個重要節日。在這一天,人們登高遠眺、賞秋賞菊,同時也會思念親人,表達對已逝親人的哀思和對健在親人的祝福。
重陽節,又稱「菊花節」、「踏秋節」,源於漢代。相傳在東漢時期,桓景在九月九日這一天登高避禍,偶遇得道仙人,仙人贈予他茱萸。桓景回家後,將茱萸分贈給親朋好友,並囑咐他們在九月九日佩戴茱萸,登高避禍。從此,九月九日登高的習俗流傳了下來。


遍差茱萸少一人,重陽節的茱萸,不僅僅是一種辟邪的藥草,更是一種思念親人的寄託。茱萸是一種香氣濃鬱的植物,人們在登高時佩戴茱萸,一是為了辟邪,二是為了讓遠方的親人也能聞到茱萸的香氣,從而感受到自己的思念。
唐代詩人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中寫道: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在重陽節思念遠方兄弟的深情。詩人想像著兄弟們登高望遠的場景,心中充滿了濃濃的思念之情。
在古代,由於交通不便,很多兄弟姐妹天各一方,無法相聚。因此,重陽節佩戴茱萸,登高望遠,就成了一種遙寄思念的方式。人們希望通過茱萸的香氣,讓遠方的親人知道自己對他們的思念,並祝願他們一切安好。
時光流轉,重陽節的習俗也在不斷演變。到了現代,人們雖然不再像古代那樣注重茱萸的辟邪作用,但登高遠眺、賞秋賞菊的習俗仍然廣泛流行。同時,重陽節也成了一個閤家團圓、表達孝心的節日。
在重陽節這一天,人們會帶著茱萸和菊花去掃墓,祭拜祖先;會帶著父母或老人去登高,賞秋賞菊;會聚在一起,吃重陽糕、飲菊花酒,表達對親人的關愛和祝福。
以下表格列出了重陽節的起源、習俗和意義:
起源 | 習俗 | 意義 |
---|---|---|
漢代 | 登高、賞菊、插茱萸 | 辟邪、祈福、思念親人 |
唐代 | 贈茱萸、設菊宴 | 表達思念、祈求團圓 |
宋代 | 插茱萸、登高、吃重陽糕 | 祈福、消災、祛邪 |
明清 | 登高、賞菊、插茱萸、食重陽糕 | 敬老、思親、團圓 |
現代 | 登高、賞菊、插茱萸、食重陽糕、掃墓 | 敬老、思親、祈福、消災 |
重陽節,是一個充滿思念、團圓和祝福的節日。在這一
延伸閲讀…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