貔貅:瑞獸傳承
緣起:以獸驅邪


貔貅,又稱辟邪、天祿,傳聞中國自古就有崇拜此瑞獸的習俗,其威猛的外形相傳能祛邪趨災。無論帝王貴族或市井百姓,皆尊奉貔貅,祈求開運、鎮宅、招財。
公母之別,雌雄並稱
貔貅姿態不一,公獸獨角朝左,母獸則相反。異於一般,貔貅並無雌雄之分,取一對貔貅代表有財有庫,齊聚招財進寶之效。為求吉利,佩戴時左右手各一,以防相互爭鬥。
典籍記載
- 先秦《儀禮·曲禮上》:貔貅特原供行禮車隊開道,彰顯威嚴。
- 先秦《尚書·周書·牧誓》:激勵將士勇如虎貔,披荊斬棘。
- 先秦《逸周書·周祝解》:山川猛獸皆需馴服,宛如貔貅迫服。
- 先秦《爾雅·釋獸》:貔貅為白狐所生,其子稱為豰。
- 西漢《史記·五帝本紀》:軒轅帝調教猛獸,包括貔貅,與炎帝爭戰。
- 西漢《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英勇如貔貅,手搏豺狼,腳踏野羊。
- 西漢《史記·敍傳下》:高陵修禮,猛將如虎貔,勇武過人。
- 西漢《方言·第八》:各地對貔貅稱呼不同。
- 東漢《大戴禮記·五帝德》:軒轅帝與炎帝大戰,教導猛獸貔貅參戰。
- 東漢《論衡·率性》:軒轅帝與炎帝交戰,教導貔貅作戰。
- 東漢《説文解字》:貔貅屬豹類,產自貉國。
- 前宋《後漢書》:郡邑興旺,軍隊強盛如貔虎。
貔貅之形
公獸貔貅有獨角、左腳在前,具翅膀和鬃毛;母獸與之相反。其外形源自虎豹,卻更具威猛與靈氣。
闢邪:探究歷史、象徵與實踐
闢邪,意即驅除邪祟,自古以來便是人類文明中的重要議題。人們透過各種方式來迴避或化解潛在的邪惡威脅,形塑出豐富且多樣的闢邪文化。
闢邪的歷史與起源
闢邪的觀念根源於原始宗教信仰,認為人世間存在著看不見的靈界,而這些靈界可能會對人類造成危害。為了避免或減輕這些危害,人們開始尋求保護的方法,逐漸發展出各種闢邪措施和儀式。
在遠古的中國、埃及、希臘羅馬等文明中,闢邪就已風行。隨著社會發展和文化交流,闢邪習俗也不斷演化和擴散,最終形成各個民族獨特的闢邪傳統。
闢邪的象徵與意涵
闢邪通常與特定象徵和意涵相連,這些象徵承載著驅邪避害的深遠力量。常見的闢邪象徵包括:
象徵 | 意義 | 例子 |
---|---|---|
動物 | 動物的神力或靈力可保護人類 | 龍、虎、蝙蝠 |
符咒 | 文字或符號具有驅邪效力 | 五雷符、驅魔咒 |
植物 | 某些植物被認為擁有闢邪之力 | 桃木、艾草、柳樹 |
飾品 | 佩帶或展示的飾品可避邪 | 護身符、風鈴、八角鏡 |
儀式 | 祭祀或祈福儀式具有驅邪除祟功能 | 跳鍾馗、禳災法會 |
闢邪的實踐與應用
闢邪的實踐涵蓋了廣泛的活動和儀式,反映出不同時代和文化的特點。常見的闢邪實踐包括:
實踐 | 目的 | 例子 |
---|---|---|
佩帶飾品 | 保護個人免受邪氣侵擾 | 佩戴護身符、玉佩 |
擺設鎮宅 | 守護家居或建築免受邪祟 | 安置八卦鏡、風水擺件 |
舉行儀式 | 驅除邪祟或祈求平安 | 進行驅邪法會、祭祀祈福 |
遵守習俗 | 遵循傳統習俗可避邪 | 在特定節日張貼春聯、燃放鞭炮 |
精神信仰 | 信仰宗教或神明可帶來精神保護 | 拜神祈福、修持經文 |
闢邪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闢邪文化是人類文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隨著時代變遷,它不斷演化適應新的環境和需求。
在現代社會,闢邪習俗仍舊持續盛行,但形式和觀念有所轉變。人們開始注重心靈層面的淨化和保護,而非僅依賴外在的儀式和措施。同時,科學技術的進步也提供了一些新たな驅邪手段,例如電子驅蚊器、紫外線燈等。
儘管闢邪文化歷經了時空的洗禮,但其驅逐邪惡、保佑平安的本質依舊不變。它將隨著人類文明的腳步,持續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為我們的身心帶來安心與寄託。
延伸閲讀…
辟邪
辭典檢視[辟邪: ㄅㄧˋ ㄒㄧㄝ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