酆都大帝:陰府之尊
《夷堅支志》[2]記述忠州酆都縣五里外之酆都觀,傳言為道家所稱「北極地獄」之所在,反映了宋代以來酆都大帝地府轉遷至四川酆都縣的説法。
這種觀念後來廣為流傳,民間信仰盛行不衰。《酆都觀詩》[1]雲:「雲有北陰神帝庭,太陰黑簿囚鬼靈」,註曰:「道士雲,此地即謂北都羅酆所主。」俞樾《茶香室叢鈔》[3]按曰:「酆都縣平都山,道書七十二福地之一,宜為神仙窟宅,而世乃傳為鬼伯所居。」由此可見,宋時酆都大帝地府移址四川酆都縣。
葛洪《元始上真眾仙記》[4]中亦載有「五方鬼帝」之説:「東方鬼帝治桃止山,南方鬼帝治羅浮山,西方鬼帝治幡冢山,中央鬼帝治抱犢山;而北方鬼帝為張衡楊雲,治羅酆山。」


陶弘景《真靈位業圖》[5]和《真誥》[6]將酆都大帝描繪得較為系統。其中《真誥》雲:「羅酆山在北方癸地,山上有六丁鬼神之宮,是為六天。」認為人生在世應多做善事,才有好結果。
五宮受事
據傳一般人初死後都要由第一宮受事,而聖賢之人死去是先到明晨第三宮受事,反映了當時道教對生死輪迴的信仰。
起源沿革
《太平經》[4]中已有陰府召人靈魂考人魂魄的記載。《山海經》[1]則記載度朔山上有大桃木,出幡三千里,其枝問東北叫鬼門,為萬鬼出入的地方,門上有二神人,一叫神荼,一叫鬱壘,主閲領萬鬼。
酆都大帝的稱號
酆都大帝又稱「酆都北陰大帝」,是道教陰府地獄的最高神靈。道教認為他主宰十殿閻君,也是地府的統治者。
酆都大帝可護佑生人平安,維護死者安寧。故而在道教的超渡法會上,常會擺設其神像。
| 特點 | 描述 |
|—|—|—|
| 出生地 | 炎帝大庭氏,諱慶甲 |
| 統治地 | 羅酆山,後遷至四川酆都縣 |
| 神力 | 主宰十殿閻君,統治地府 |
| 信仰 | 民間信仰非常興盛 |
| 起源 | 《山海經》、《太平經》記載陰府存在 |
| 稱號 | 酆都大帝、酆都北陰大帝 |
| 誕生 | 農曆九月初九 |
| 職責 | 保佑生人平安,維護死者安寧 |
參考資料
陰地大帝:謎團與傳奇
在台灣民間信仰中,有著一位神秘且強大的神祇——「陰地大帝」。傳聞祂是台灣地底的統治者,掌管著陰間的秩序與亡靈的歸宿。
起源與傳説
درباره起源,陰地大帝有多種傳説。一説是祂源自於原住民的神靈信仰,在漢人移墾台灣後,逐漸結合了儒釋道的元素,演變成一位陰間的君主。另一説則認為,陰地大帝是道教所崇奉的「酆都大帝」在台灣的在地化版本。
傳説事蹟
陰地大帝在民間傳説中,事蹟眾多,最著名的包括了:
- 主宰陰間:掌管各地府的運作,負責審判亡靈的功過,決定其歸宿。
- 收服鬼魂:傳聞陰地大帝曾下凡收服作亂的孤魂野鬼,維護人間的秩序。
- 驅邪魔祟:相傳陰地大帝擁有驅邪避兇的力量,民間常在驅魔儀式中請祂出馬。
信仰與祭祀
陰地大帝在台灣各地受到普遍的祭祀,特別是在七月半「中元普渡」時,祂是祭拜的主神之一。民間相信,在中元普渡時祭拜陰地大帝,可以祈求祂庇佑亡靈,消災解厄。
陰地大帝神像
陰地大帝的神像通常身披黑色龍袍,頭戴金冠,手持生死簿和令牌,眼神威嚴莊重。祂的神像通常被供奉在陰廟或地藏王廟中,受到信徒的敬畏。
表格:陰地大帝傳説事蹟
事蹟 | 傳説內容 |
---|---|
主宰陰間 | 掌管各地府,審判亡靈 |
收服鬼魂 | 下凡收服孤魂野鬼 |
驅邪魔祟 | 擁有驅邪避兇的力量 |
結論
延伸閲讀…
酆都大帝-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酆都大帝
陰地大帝是台灣民間信仰中一位謎團重重的傳奇神祇。祂的起源、事蹟和信仰都充滿了神異色彩。作為陰間的統治者,祂掌管著死後世界的秩序,庇佑亡靈,威懾邪祟,深受台灣信徒的敬畏和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