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太極圖象徵太極的意義,不同哲學家對太極有不同的詮釋方式,因此創造出不同的形式來表現太極的意義。最早的太極圖,出自於周敦頤的《太極圖説》,後來又有楊甲書中的太極圖、熊良輔的熊氏太極圖等。一般所指的太極圖則是☯,俗稱為陰陽魚,出自趙撝謙的《六書本義》。


早期太極圖
最早的太極圖,出自周敦頤的《太極圖説》,用○表示太極化生萬物之前的狀態,又稱為「太虛」[1]。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陰陽二氣變化而生五行;陰陽五行之精交感孕育,化生萬物。
相傳太極圖是宋朝處士陳摶所傳出,原叫《無極圖》。陳摶是五代至宋初的一位隱士,相傳對內丹術和易學都有很深造詣。據史書記載,陳摶曾將《先天圖》傳給其學生种放,种放以之分別傳穆修等人;种放又有傳《河圖》、《洛書》給李溉等人。後來穆修則傳〈太極圖〉傳給周敦頤[2]。周敦頤寫了《太極圖説》加以解釋[3]。
《太極圖》,和原圖《無極圖》的圖形一樣,但讀法不同。
涵括內丹修煉之理的“無極圖”。讀它的順序是從下而上。
最下一圈稱為玄牝之門,是內丹修煉的起點,指人身丹田命門兩腎空隙之處。這是人身祖氣、即元氣所在之地,一切內丹根基,都從這裡開始。內丹術語,又稱為得竅。
第二圈稱煉氣化神,指提起第一圈的祖氣,進行化煉,將後天之精化為先天之氣,再將先天之氣化為先天之神。這一層功夫 ,叫做煉己,主要在煉去後天的陰質,透出先天之神。
第三層,是五行之氣混合之象,指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腎(水)五臟之氣攢簇為一,稱為五氣朝元,五氣調和,故又稱為和合。更上一層,係由坎離 二卦變形而成,叫做取坎填離。到這一境界,已經獲得體內的精華,煉丹之藥成熟,叫做得藥。坎卦中爻為陽,為實。離卦中爻為陰爻,為虛。它們代表內丹中的腎水與心火,水火相交,在卦象言,就是將坎卦中的陽爻抽出填入,成乾卦,意味人變成純陽之體。最上一層圓圈,稱煉神還虛,復歸無極,指在得藥的基礎上,進一步回返到無極 ,那便是虛空大道了。整個煉內丹的過程便告完成,脱出煉成的聖胎,成為仙人,所以叫做脱胎求仙。
至於太極圖,是從上往下讀的。道教認為,從大道化萬物的順序看,是從太極分陰陽開始的,煉內丹則是逆著來路返回到大道,與道同體,自然長生不死成神仙。所以順化逆化方向相反,但所沿著的路徑則是同一條 。
周敦頤寫下《太極圖説》,解釋太極的奧秘。前半段基本上符合道教的思想。
陰陽太極:萬物運化的根基
陰陽太極是中華文化中極為重要的哲學思想,它以「陰」與「陽」這兩個對立而統一的概念,來闡述宇宙萬物的運化 законитости。
陰陽的定義與特質
特質 | 陰 | 陽 |
---|---|---|
表現形式 | 退縮、安靜、柔順、夜晚、寒冷、向下 | 進取、活躍、剛毅、白天、炎熱、向上 |
性質 | 滋生、收縮、凝聚 | 消耗、膨脹、分散 |
顏色 | 黑、暗 | 白、亮 |
數 | 偶數 | 奇數 |
太極的本質
陰陽太極的「太極」是指宇宙的本源或萬物的根基。太極本身無形無質,但卻包含了陰陽二氣,並通過陰陽的動態平衡而產生萬物。
陰陽轉化與平衡
陰陽二氣相互轉化,永不停息。這種轉化保持了宇宙的和諧與平衡。當陰氣盛極而衰時,陽氣就會興起;當陽氣盛極而衰時,陰氣就會重生。
陰陽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陰陽太極的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十分廣泛。例如:
- 飲食養生:注重陰陽平衡,多食蔬菜水果(陰)、少食油膩肉類(陽),以維持身體健康。
- 中醫療法:運用陰陽五行理論,辨證施治,調和人體陰陽氣血,治療疾病。
- 園林設計:利用陰陽對比,營造曲折多變、陰陽相濟的景觀,給人美感與享受。
- 太極拳:以陰陽運化的原則,強調柔中帶剛、剛柔相濟,是一種集健身、養生、防身於一體的傳統武術。
陰陽太極與現代科學
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陰陽太極思想也得到了現代科學的驗證。例如:
- 混沌理論:揭示了看似無序的自然現象中存在著陰陽轉化的規律。
- 量子力學:證明瞭微觀世界的粒子既有「波粒二象性」,又具有「陰陽互易性」。
- 生物學:發現人體細胞中陰陽離子的平衡至關重要,影響著生命活動。
綜上所述,陰陽太極是中華文化中博大精深的哲學思想,它闡述了宇宙萬物的運化 законитости,在日常生活和現代科學中都有著廣泛的應用。理解陰陽太極的精髓,有助於我們更加深入地認識世界,追求和諧與平衡的生活。
延伸閲讀…
太極(陰陽)圖的內涵深解!
太極_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