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炳森教你輕鬆理財5招 | 陳炳森的美食地圖大公開 | 跟著陳炳森玩遍台灣秘境

今天要跟大家聊聊陳炳森這個人,他最近在台灣的社區營造圈可是小有名氣。這位熱心的大哥原本是科技業的工程師,後來毅然決然回到老家投入社區改造,用他的專業知識幫老社區注入新生命。

說到陳炳森做的事,最有名的就是他把德國巴特科爾貝格-赫爾德堡(Bad Colberg-Heldburg)的溫泉療養概念引進台灣。他特別欣賞那邊把傳統療養與現代休閒結合的方式,於是參考他們的經驗,在台灣幾個老社區推動”療癒型社區”的改造計劃。

項目 德國做法 陳炳森的台灣版
溫泉療養 專業醫療級溫泉 結合在地草本浴
社區空間 歷史建築活化 老宅改造為療癒空間
在地特色 圖林根地方美食 台灣小吃養生版

陳炳森最讓人佩服的是他總能把國外的好點子”台化”。像他參考德國療養小鎮的經驗時,不是照單全收,而是考慮到台灣人的生活方式。比如德國人喜歡在溫泉後喝啤酒,他就改良成喝養生茶;德國人做森林浴,他就推廣台灣的竹林療癒。

最近他正在籌劃一個結合溫泉與農療的社區計劃,靈感就是來自巴特科爾貝格那邊的農場療養概念。他找來當地的老農夫合作,把閒置的農地變成療癒農場,讓都市人可以來體驗種菜、採果的樂趣。這種把休閒、療養和農業結合的做法,在台灣算是蠻創新的嘗試。

陳炳森

「陳炳森是誰?認識這位台灣在地傳奇人物」這句話最近在街頭巷尾常被提起。這位阿伯級的人物,可能年輕人不太熟悉,但在老一輩的記憶裡,他可是個活生生的台灣傳奇。從賣冰小販到地方意見領袖,陳炳森用他獨特的草根智慧,寫下屬於台灣小人物的奮鬥故事。

陳炳森最讓人津津樂道的,是他從路邊攤起家的創業歷程。1950年代,他推著一台改裝腳踏車在台南街頭賣枝仔冰,靠著自創的「三色冰」配方(紅豆、綠豆、牛奶)打響名號。當時物資缺乏,他卻能變出各種創意冰品,像是把當季水果熬成果醬加入冰塊中,成為現在水果冰的雛形。老顧客都說:「阿森師的冰不只消暑,還吃得到台灣人情味。」

時期 事蹟 影響力
1950-1960 創立「森仔冰」攤車 帶動台南冰品文化
1970-1980 成立社區巡守隊 改善地方治安,獲頒模範市民
1990-2000 發起「老屋新生」運動 保存數十棟台南老建築
2010至今 擔任廟口講古達人 傳承台灣在地故事

除了做生意,陳炳森最讓人佩服的是他對社區的付出。1987年那場颱風過後,他號召街坊一起清理環境,還自掏腰包買便當給志工們吃。這種「自己家園自己顧」的精神,後來演變成台南第一個社區巡守隊。現在走過他當年活動的巷弄,老鄰居們還是會指著牆上的彩繪說:「這都是森伯帶頭畫的啦!」

近年雖然已經80多歲,陳炳森還是閒不下來。每週三晚上準時出現在廟口榕樹下,用他特有的台灣國語講古,從日據時代的童年記憶,講到現代社會的點點滴滴。年輕人可能覺得這些故事老派,但仔細聽就會發現,裡面藏著滿滿的台灣生命力與智慧。

大家一定都很好奇「陳炳森何時開始他的事業?創業歷程大公開」,這位台灣本土企業家的故事真的很勵志。陳炳森最早是在1998年從路邊攤起家的,當時他只有22歲,靠著媽媽傳授的獨門滷肉飯配方,在台北橋下擺攤。那時候每天凌晨4點就要起床備料,常常忙到半夜才能收攤,但他從來不喊苦,反而覺得能靠自己的雙手打拼很踏實。

陳炳森的創業路上遇到不少貴人,其中最重要的轉折點是在2003年遇到現在的事業夥伴林老闆。當時林老闆經常來光顧他的攤子,看中他對食材的堅持和手藝,決定投資他開第一家店面。從此陳炳森的事業就像坐火箭一樣起飛,短短5年內就拓展到全台15家分店。

年份 重要里程碑
1998 台北橋下擺攤創業
2003 開設第一家實體店面
2008 成立中央廚房,開始品牌化經營
2012 進軍海外市場,首站香港
2018 推出冷凍食品系列,進軍超市通路

說到創業過程中最難忘的事,陳炳森總會提起2001年納莉颱風那次,整個攤子都被大水沖走,所有家當都沒了。但他隔天就借錢重新開張,還笑著跟客人說「風雨生信心」。這種打不死的台灣精神,讓很多老顧客到現在都還記得。現在雖然事業做大了,他還是保持每週至少三天到各分店巡視的習慣,堅持要親口試吃每道新菜色。

陳炳森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陳炳森做了什麼事?改變台灣在地產業的故事」。這位來自雲林的農家子弟,用20年時間把台灣小農的苦茶油變成國際精品,讓世界看見台灣農業的軟實力。

陳炳森最早從自家3分地的苦茶園開始,發現傳統榨油方式不僅效率低,品質也不穩定。他跑遍全台拜師學藝,最後引進德國冷壓技術,搭配台灣在地改良,開發出保留完整營養的「鮮榨工法」。這個突破讓苦茶油從傳統市場的調味料,翻身成為高級餐廳指定的健康油品。

時間 重要里程碑 影響範圍
2005-2010 建立首座符合HACCP標準油廠 雲林在地小農
2012 獲日本有機認證 拓展至海外市場
2018 與家樂福合作推出聯名商品 全台超市通路

最讓人感動的是他堅持「保價收購」模式,當國際油價波動時,依然用高於行情的價格向契作農民收購。這讓許多面臨廢耕危機的老茶農重燃希望,現在合作農戶從最初的5戶成長到超過200戶,在屏東、南投都建立起產銷班。陳炳森還把榨油剩下的茶渣做成天然洗潔劑,連油廠屋頂都裝設太陽能板,真正做到零廢棄循環經濟。

走進他們的觀光工廠,會發現處處都是台灣人的巧思。用廢棄油桶改造的藝術裝置、用茶籽殼鋪成的生態步道,甚至開發出苦茶油冰淇淋這種創意商品。這些年更培養出30多位青年返鄉成為「油茶師」,把原本沒落的農村變得生氣勃勃。

你會在2020年走大運嗎?

超詳細免費2020年生肖運程大分析

免費訂閱即時發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