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纜地下化:日本「電線桿大國」的進程
日本,被譽為「電線桿大國」,雖正逐步推動電纜地下化,但其電線桿數量卻呈增長趨勢。儘管面臨電力配送便利性和防災安全性的雙重挑戰,日本仍致力於改善其電網。
截至 2020 年末,日本的東京等先進城市電纜地下化率僅為 5%,而約 40% 的道府縣地下化率甚至不到 1%。與倫敦、巴黎等電纜地下化率達 100% 的城市相比,日本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過去十年,日本新增電線桿約 7 萬支,而同期拆除數量僅為 20.5 萬支。2021 年,新設電線桿數量超過拆除數量,增長約 4.8 萬支。這些新增電線桿主要用於新住宅的電力供應。
儘管電線桿可以高效供電,但其暴露於街道上受風雨影響,在災害中容易造成斷裂,延長停電時間。國土交通省表示,推動電纜地下化的阻力主要來自成本和道路狹窄問題。
為確保防災、安全和美化市容,日本政府已將必要道路和區域列為優先重點,並設定了 2025 年前加速「去電桿化」的目標。電纜地下化後,故障或損壞更容易被發現,確保供電穩定性。
【電線桿分類】
日本電線桿分為三類:電力桿、電信桿和共用桿。電線桿上的圓柱槽為變壓器,將 6,600V 電流轉換成低壓供家用電力。
【常見問題】
電纜地下化後發生故障或損壞時,修復時間會較長。然而,相對於裸露在外的電纜,地下化後電纜 受災風險降低。
【國際比較】
世界各國普遍從美化都市的觀點出發,持續推行電纜地下化。反觀日本,二戰後急於重建,經濟考量下選擇了成本較低的電線桿架設方式,致使電線桿林立的景況至今仍普遍存在。
電線杆:維持電力運行的脊樑
電線杆在現代社會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們像是一條條血管,將電力從發電廠輸送至每户家庭和企業。在台灣,電線杆數量眾多,遍佈全台各地,成為都市景觀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電線杆的種類
電線杆依據其用途和構造,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類型 | 用途 | 特點 |
---|---|---|
配電電線杆 | 將高壓電力從變電所配送至住宅和商業區 | 高度較低,通常為 10-15 公尺 |
送電電線杆 | 將發電廠輸出的高壓電力送往變電所 | 高度較高,通常為 20-30 公尺 |
特高壓電線杆 | 將發電廠輸出的特高壓電力長距離傳輸 | 高度最高,通常為 30 公尺以上 |
電線杆的構造
典型的電線杆由基座、桿身和絕緣子組成:
- 基座:埋入地下,用於支撐電線杆。
- 桿身:通常使用鋼筋或水泥製成,負責將電力線路懸掛在空中。
- 絕緣子:絕緣材料製成,將帶電的電力線路與桿身隔離,防止漏電。
電線杆的架設
電線杆的架設是一項複雜且危險的工程。需要先根據電力需求規劃線路走向,再依據地質條件選擇合適的桿型和基座類型。架設時,使用吊車將電線杆豎立並固定於基座上,再將電力線路拉設並固定於絕緣子上。
電線杆的維護與保養
電線杆的維護與保養對於確保電力系統的穩定和安全至關重要。定期檢查電線杆是否有損壞或鏽蝕,並及時更換或修復。此外,在颱風等極端氣候下,需要加強巡檢,防止電線杆因倒塌造成斷電或安全事故。
電線杆與環境
電線杆的存在可能對環境產生影響。架設電線杆時需要開挖道路或砍伐樹木,可能會破壞生態環境。此外,有些電線杆上的鳥巢也會阻礙電力傳輸,造成停電事故。
電線杆與人文
電線杆不僅具有實用性,也融入台灣的文化和歷史。它們見證了台灣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成為許多老照片和回憶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此外,有些電線杆上還會懸掛路燈、監視器或交通指示牌,成為城市機能的重要一環。
延伸閲讀…
電線杆
辭典檢視[電線桿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總結
電線杆是現代社會中不可或缺的電力基礎設施。它們將電力從發電廠輸送到每户家庭和企業,維繫著日常生活和經濟發展。雖然它們可能會對環境產生影響,但透過適當的規劃和維護,可以將電線杆的負面衝擊降至最低。作為社會進步的象徵,電線杆將繼續在台灣的電力系統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