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墳場:歷史與文化交織
引言:
香港墳場,位於跑馬地,是香港最古老的墳場之一。承載著濃厚的歷史文化,見證著香港的變遷。
年份 | 事件 |
---|---|
1880年代 | 墓碑出現象徵不同意義的維多利亞風格圖案 |
1860-1880年代 | 墓碑出現複雜圖案和不同十字架雕塑 |
1970年代 | 部分土地被徵用,部分墳墓搬遷至其他墓段 |
1941年日軍入侵 | 英軍派兵駐守香港,香港墳場埋葬部分軍人 |
1909年 | 墳場被更名為「殖民地墳場」 |
1897年 | 何東倡建昭遠墳場 |
1889年 | 灣仔墓地關閉,部分墳墓遷至跑馬地 |
1870年 | 回教墳場建成 |
1855年 | 沙宣家族購地闢建猶太墳場 |
1853年 | 出現首次殯葬記錄(編號807) |
1852年 | 祆教墳場(波斯墳場)啟用 |
1848年 | 聖彌額爾天主教墳場啟用 |
1845年 | 香港墳場正式開放,建造香港墳場教堂 |
1841年 | 首位安葬者:英國軍艦響尾蛇號艦長William Brodie |
紀念碑與墓碑的演變:
香港墳場的墓碑反映著時代的變遷。早期墓碑線條簡單,後逐漸出現複雜圖案和象徵意義的雕刻。


軍人墳墓:
香港墳場安葬著大量軍人,其中約100座墓碑屬於一戰時期的士兵。另有二戰期間的英聯邦軍人和駐港英軍的墳墓。
少數羣體的安息地:
除了基督徒外,香港墳場也安葬著德國人、美國人、蘇格蘭人、日本人和俄羅斯人等少數羣體。昭遠墳場最初為歐亞混血人士所設,後成為何東家族的私人墓園。猶太墳場的墓碑多朝向耶路撒冷,安葬著本港猶太名人。
其他宗教墳場:
跑馬地山谷還建立著聖彌額爾天主教墳場、祆教墳場(巴斯人專用)和回教墳場。
火葬場與骨灰安置所:
政府提供火葬和骨灰安置服務,轄有多個火葬場和公眾骨灰安置所。
公眾墳場:
香港共有10個公眾墳場,包括香港墳場、掃桿埔咖啡園墳場、新九龍8號墳場、赤柱監獄墳場等。其中部分墳場設有棺木墓地,但需符合特定的資格才能申請。
香港墳墓:歷史、文化與傳統
香港的墳墓是城市歷史、文化和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安息之地見證了無數生命的逝去,並反映了香港的多元化和包容性。
類型 | 特徵 | 例子 |
---|---|---|
中式墳墓 | 通常由花崗巖或其他石材製成,造型多樣 | 鶴咀半島華人永遠墳場 |
西式墳墓 | 受歐洲風格影響,採用大理石或砂岩 | 域多利軍營墓園 |
回教墳墓 | 通常無裝飾,面向麥加 | 赤柱回教先鋒墳場 |
猶太墳墓 | 銘文以希伯來文為主 | 青山猶太墳場 |
印度教墳墓 | 五顏六色,有許多神像 | 掃桿埔墳場 |
中式墳墓
中式墳墓是香港最常見的墳墓類型。它們通常位於山坡上,面朝吉利的方向。墓碑上刻有漢字,記錄了逝者的姓名、出生日期和死亡日期。有些墓碑還刻有逝者的生平簡介或家族史。
西式墳墓
西式墳墓在香港殖民時期由歐洲人引入。它們通常採用大理石或砂岩製成,造型優雅。墓碑上刻有英文或其他歐洲語言,記錄了逝者的姓名和死亡日期。有些墓碑還配有雕塑或其他裝飾元素。
回教墳墓
回教墳墓是按照回教傳統建造的。它們通常無任何裝飾,並面向麥加。墓碑上只刻有簡單的阿拉伯語銘文,記錄了逝者的姓名和死亡日期。
猶太墳墓
猶太墳墓是根據猶太習俗建造的。它們通常位於山上,面朝耶路撒冷。墓碑上刻有希伯來文銘文,記錄了逝者的姓名和死亡日期。有些墓碑還刻有《塔木德》或其他猶太文本中的經文。
印度教墳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