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慧能開出五宗──臨濟、曹洞、雲門、溈仰、法眼,臨濟法嗣,又別出黃龍、楊歧二派,非立異標新,良由門庭設施,各有不同之故。就其共同樹立的特色而言,大致合於「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此外最明顯的差異,是名相的中國化,語錄公案,幾乎取代了佛教的經典。
復能迅速地壯大,不但在佛教諸宗之中,形成獨大的局面,而且「宗門」、「教下」,相峙相抗,由「附庸」蔚成大國。
達摩禪「藉教悟宗」。重教的,流行為名相分別的楞伽經師。重宗的,又形成不重律制,不重經教的禪者。護持達摩深旨的慧可門下,那禪師、璨禪師等,以「楞伽經」為心要,隨説隨行,而助以嚴格的、精苦的頭陀行。道宣時,一顆光芒四射的彗星,在黃梅升起,達摩禪開始了新的一頁。
「不落階級」,正係本性不分凡聖、善惡之意,與六祖所云「處凡愚而不減,在聖賢而不增」意義相通。又黃檗希運雲:
「諸佛與一切眾生,惟是一心,更無別法。此心自無始以來,不曾生、不曾滅、不青不黃、無形無相、不屬有無、不計新舊、非大非小,超過一切限量名言蹤跡,當體便是,動念即乖,猶如虛空,無有邊際,不可測度,惟此一心是佛。」
這就是禪人對本體的直接論説,也可説是他們體用觀的特性。
這就是禪人對本體的直接論説,也可説是他們體用觀的特性。它們構成了一個完善的體系,指明了人生意義和社會理想,以及實現人生意義和社會理想的方式和途徑,也為最廣義的「利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這是禪人所顯示的本體,歸於一致,且係以頓悟的正確方法而入道獲致,自係正確而無誤無偏,故而由體起用,體用不二,則其論用,亦必無誤無偏了。
有的感恩,有的抱怨,而光祚卻説:「蓮花。」曰:「出水後如何?」——曰:「荷葉。」這何嘗不是體用合一之謂也。
此一簡單的對話,亦係哲理形相化,而且較上述溈仰的摘茶公案,更為有趣。
而光祚所宣示的體用關係觀,非由師資以言語講説所建立;禪人入道頓悟,悉見於不同的公案,入道的「路徑」千差萬別,而於體用則見歸一揆,可見其證悟所得的體用觀,是真實的、正確的。
有人譬喻自性妙體未發作用以前,一切妙用已經存在,以後由體起用,現象界的一切,均係自性妙體的作用。蓮花出水以後,所看到的應該是蓮花,而光祚答以荷葉,荷葉是根本,荷葉是圓的,而禪宗常以○相,代表自性妙體,以比喻蓮花,乃以荷葉為根本,現象界一切變化,仍為此一自性妙體所涵攝。
例如:混沌初開天地未出現時,就是本體「體」;而天地出現後,便是本體的用「用」。
這就是應用隨作,應語隨答,普見化身,不離自性。
從上所舉可見禪宗認為用由體生,體用不二,頓悟要門下説得更為明確:
綜而言之,禪祖認為用由體生,體用不二,頓悟要門下説得更為明確:
然近世大儒熊十力先生雲:
本體是超越的,雖因體起用,而非寓體於用,亦非體止於用,尤非攝體歸用,與六祖所云:「用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脈絡一貫,言語雖殊,意無不合,而且有更明確的發揮。
而本體何以「不盡有為」,蓋本體是超越一切的,雖因體起用,而非寓體於用,亦非體止於用,尤非攝體歸用,與六祖所云:「用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脈絡一貫,言語雖殊,意無不合,而且有更明確的發揮。
可是依馬祖所言;「不盡有為,不住無為……」正係無為而無不為之意。又洞山論本體雲:
本體並不粘著於用上的道理:「用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於是在修行上才能「但淨本身,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在悟道之後,一切更是由體起用,而用不離體,故六祖又云:「應用隨作,應語隨答,普見化身,不離自性。」
此一公案,乃哲理的相形化,曰:「終於和尚只得其體,不得其用。」師雲:「放子二十捧。」(景德傳燈錄卷九,溈山良祐)
蓮花未出水以前,所見的應該為荷葉,而光祚答為蓮花,甚具深意,因為蓮花雖未出水,但蓮花的性質已完全具備,以後出水成為蓮花,不過是其潛在性質的引發,意在比喻自性妙體未發作用以前,一切妙用已經存在,以後由體起用,現象界的一切,均係自性妙體的作用。
馬祖道一係六祖以後最傑出的禪宗祖師,他除指出本體的性質「法身無窮,體無增減」之外,並闡明體的作用是「能大能小,能方能圓,應物現形,如水中月,不立根栽,不盡有為,不住無為,有為是無為家用,無為是有為家依。……(馬祖道一語錄)
趙州禪師尤喜用「喝佛」「罵佛」,皆係此意;也反對由講求經論的理入,所謂「一句合頭話,千載繫驢橛」,指佛經是拭不淨的紙,認為思而知,慮而解,是鬼窟裏作活計;復反對持戒修行的行入,所謂「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坐禪。」臨濟把打坐的弟子,斥為打瞌睡,認為以上的求道方法,均係「定法」,「定法」有死水浸殺的危險,故開出活法──無定法一路,例如臨濟因「老婆心切」悟道,洞山因渡水睹影開悟,香嚴擊竹明心,靈雲見桃不疑,越山睹日光頓曉,楚安聞鄉人大叫有省,分庵主聞官司喝道大悟等,皆係不主定法,而係由無定法之活法入道的最好例證。
(洞山悟本禪師語錄)
洞山良价,為曹洞宗的建立者,他所謂的「一物」,即係「本體」。「本體」的作用,拄天拄地,自係萬物的本源之意,「黑似漆」謂冥冥而不能見也,主體常在動用起作用,而不為動用所收攝,故曰「常在動用中,動用中收不得。」此於六祖及黃檗、馬祖所言之外,略有補苴。
又溈的體用公案雲 :
潭州溈山靈祐禪師,……普請摘茶,師謂仰山曰:終日摘茶,只聞子聲,不見子形,請現本形相見。仰山撼 茶樹,師雲:「子只得其用,不得其體。」仰山雲:「未審和尚如何?」師良久。仰山雲:「和尚只得其體,不得其用。」師雲:「放子二十捧。」(景德傳燈錄卷九,溈山良祐)
此一公案,乃哲理的相形化。溈仰山乃溈仰宗的建立者。
合禪宗認用由體生,體用不二,頓悟要門下説得更為明確:
淨者本體也,名者跡 用也,從本體起跡 用,從跡 用歸本體,體用不二,本跡非殊。
一、禪人隨言説的方便,所謂「心」、「性」、「體」、「一物」等,都是「本體」的異名。二、本體是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無憂無喜,本自清淨。三、本體超過一切限量、名言、蹤跡、不可智知、不可理求。四、本體無形無質,不生不滅,不來不去,沛然充塞於宇宙之間,常依體起用。五、本體是非空非有,亦空亦有,能大能小,應物現形,為萬物萬法之主,體與用因而有不二的關係。六、本體係作用不絕,攝兼動用,動用中收不得,不盡有為,不住無為而又能無不為。七、本體於人,係在凡愚而不減,在聖賢而不增,不斷不常,不亂不寂,用處祇是無處。
禪人認為用由體生,體用不二,頓悟要門下説得更為明確:淨者本體也,名者跡 用也,從本體起跡 用,從跡 用歸本體,體用不二,本跡非殊。
禪人在求道期間,雖然於所求之「道」,避免言語論説,因為言語論説斷而知悟道之路絕。可是在明心見性,人與道合一以後,於本體──「心」「性」,非無言説也,例如六祖慧能大師雲: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其自性,能生萬法。……(六祖壇經,般若品)
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何名摩訶?摩訶是大。心量廣大,猶如虛空,無有邊畔,亦無方圓大小,亦非青黃赤白,亦無上下長短,亦無嗔無喜,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無有頭尾。(同上)
六祖慧能是禪宗禪師中最傑出、最偉大的人物,僅有他的語錄,被尊為經,當然是明心見性的宗 主,其悟道以後有關本體的言説,不僅是深悟有得,而且係確然可信,根據六祖所言,此一至道在形而上的性質是超越的,是絕對的、恆久的、根本的、是能自主的,就其特徵言,其大無外,故曰心量廣大,猶如虛空,無有邊畔,無形跡色相可見,故曰亦無方圓大小,亦非青黃赤白,亦無上下長短;且非世俗觀念所可及,故曰:無善無惡、無是無非、無嗔無喜、無有頭尾,而且此一「心」「性」,是絕待,獨一無二的,六祖又云:
無二之性,即是實性。實性者,處凡愚而不減,在賢聖而不增,住煩惱而不亂,居禪定而不寂,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在中間及內外,不生不滅,性相如如常住不遷,名之曰道。(六祖壇經護法品)六祖的話,簡而言之,不二的「實性」,就是「道」,實性遍及一切,卻又不凝住於一切,能為萬物主,是一切作用生滅的根源,卻又「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生不滅」、「常住不遷。」綜合六祖所言,他所建立的本體觀,不是很明顯了嗎?其後參訪有悟的禪人,例如青原行思參六祖:
問曰:當何所務即不落階級?祖曰汝:曾作麼來?師曰:聖諦亦不為。師曰:落何階級?曰:聖諦尚不為,何階級之有?(景德傳燈錄卷五)「不落階級」,正是本性不分凡聖、善惡之意,與六祖所云「處凡愚而不減,在聖賢而不增」意義相通。又黃檗希運雲:
諸佛與一切眾生,惟是一心,更無別法。此心自無始以來,不曾生、不曾滅、不青不黃、無形無相、不屬有無、不計新舊、非大非小,超過一切限量名言蹤跡,當體便是,動念即乖,猶如虛空,無有邊際,不可測度,惟此一心是佛。
(黃檗山斷際禪師傳法心要)
黃檗希運所云,與六祖慧能所言的本體,並無實質上的殊異,只有名言上的不同,但有所補充,此一本體,不可言語論説,不可思量推論,故曰:「超過一切限量名言蹤跡,當體更是,動念便乖,無有邊際,不可測度。」以後的禪人,均多能證明此意,例如 :
……洞山雲:説取行不得的,行取説不得的。雲居雲:行時無説路,説時無行路,不行不説時,合行什麼路?洛浦雲:「行説俱不到,則本分事在。」……(請益錄卷下)
均以為本體非言説所可及,行為所可到。綜合以上所述,
禪人於本體的宣明,誠然證説已多,何可謂無本體論乎?至於體用之關係,禪祖師之言,亦甚為詳明,六祖慧能雲:
善知識!心量廣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應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六祖壇經般若品第二)
體用合一:心性與事物的交融
引言
「體用合一」是中國哲學中一個重要的概念,強調了心性和事物之間的交融與統一。它既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也為心性與世界的關係提供了哲學上的解釋。
體與用
在「體用合一」的概念中,「體」指事物的本體或根源,而「用」則指事物的具體功能或作用。兩者之間存在著內在的聯繫,不可分開。
體(本體、根源) | 用(功能、作用) |
---|---|
水的本質 | 潤澤萬物 |
樹的根 | 吸收養分 |
人的心性 | 德行、情感 |
道 | 化生萬物 |
體用合一的境界
體用合一是一種心性與世界的交融境界。當個體的心性與外在事物融為一體時,便能達到「物我兩忘」的狀態。此時,主客體的界限消弭,內外世界的區分模糊。
宋明理學中的體用合一
延伸閲讀…
感恩心靈園地- 濟公活佛慈悲:體用合一很會講話不代表他很懂
體用合一
「體用合一」的概念在宋明理學中得到了進一步的闡發。朱熹認為,體與用是一體兩面的存在,體是「理」,而用是「氣」。王陽明則強調「心即理」,將心性作為「體」,認為萬物存在於心性之中。
其他領域的體用合一
「體用合一」的思想不僅限於哲學領域,也在藝術、醫學等文化領域中得到了體現。
- 藝術中的體用合一:中國傳統繪畫講究意境,追求「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的體用合一境界。
- 醫學中的體用合一:中醫認為,人是一個整體,身體與心性是相互作用的。治療疾病需要考慮到身體和心性的平衡。
結論
「體用合一」是中國哲學中一個重要的概念,它強調了心性和事物之間的交融與統一。在不同的文化領域中,體用合一都彰顯了主客體融合、內外世界相通的哲學觀念。它不僅為我們提供了對世界的深刻理解,也啟示我們在生活中追求心性與事物的和諧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