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門:南京城外遺失的城門
麒麟門,南京城牆外郭城牆的十八座城門之一,現已不復存在。其名源於宋武帝劉裕初寧陵墓道旁的兩隻石麒麟,舊址大約位於江寧區麒麟街道。


歷史背景
麒麟門一帶地勢起伏,東側陽山自六朝時期起便是知名的採石場,留下陽山碑材等古跡。梁代興建的本業寺坐落於麒麟鎮寧杭公路旁。南宋將領文天祥留下的詩碑位於麒麟鎮南面的金陵驛。辛亥革命將領徐紹楨的墓地則在麒麟門外的白龍山。
建築特色
麒麟門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拆除,其具體建築特色已難以窺見。據史料記載,城門兩側有對峙的石麒麟,與城門同名。此門原為城南交通要道,後因城市發展而逐漸失去其重要性。
現狀與意義
如今,麒麟門的原址已無任何遺存。儘管如此,它仍作為南京城牆歷史的一部分載入史冊。其名稱和相關故事,也成為這座古城的遺忘而珍貴的記憶。
特點 | 説明 |
---|---|
位置 | 南京城牆外郭城牆 |
名稱來源 | 宋武帝劉裕初寧陵墓道旁的石麒麟 |
地勢 | 丘陵地區 |
歷史遺蹟 | 陽山碑材、本業寺、文天祥詩碑、徐紹楨墓 |
拆除時間 |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 |
現狀 | 無任何遺存 |
意義 | 南京城牆歷史的一部分 |
麒麟門:紫禁城的象徵與權力的見證
作為紫禁城的正南門,麒麟門肩負著重要的意義和職能,扮演著紫禁城對外聯繫和保衞的關鍵角色。
麒麟門的歷史
麒麟門始建於明朝永樂年間,最初稱為「端門」。清順治八年(1651年),清廷將其改名為「午門」,取「正午之門」之意。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午門因火災而焚毀,後按照原樣重建,並在門樓上加飾麒麟浮雕,從此改名為「麒麟門」。
麒麟門的佈局
麒麟門是一座氣勢恢宏的建築,坐北朝南,面闊五間,共有五個門洞。正中最大的門洞稱作「御路」,是皇帝專用的出入口。兩側各有兩箇門洞,稱作「旁門」,供王公大臣和普通官員出入。門樓上建有重檐歇山式屋頂,佈置有九脊五獸的裝飾。
門洞 | 名稱 | 用途 |
---|---|---|
正中 | 御路 | 皇帝專用出入口 |
左側 | 東旁門 | 王公大臣及品級較高的官員出入 |
右側 | 西旁門 | 一般官員及人員出入 |
麒麟門的象徵意義
麒麟門不只是一座建築,更承載著深厚的象徵意義:
- 皇權至上的象徵:麒麟門是紫禁城的正門,只有皇帝才能從正門出入,象徵著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力。
- 國家尊嚴的象徵:麒麟門是接待外國使節和舉行重要儀式的場所,代表著國家的尊嚴和威嚴。
- 文化傳承的象徵:麒麟門上的麒麟浮雕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吉祥祥瑞的象徵,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在紫禁城中的傳承。
麒麟門的軍事意義
除了象徵意義外,麒麟門還具有重要的軍事意義:
- 防禦功能:麒麟門是一座堅固的城門,其厚重的城牆和門樓可以有效抵禦外敵入侵。
- 瞭望哨:麒麟門樓上設有瞭望哨,可以監視紫禁城外的情況,及時發現和應對敵情。
- 防衞基地:在戰亂時期,麒麟門可以作為抵禦敵軍的防衞基地,守衞紫禁城的安全。
麒麟門的修復與保護
自建成以來,麒麟門歷經多次維修和修復。最近一次大規模修繕是在2014年至2016年,旨在恢復麒麟門的原貌和結構安全性。目前,麒麟門作為故宮博物院的一部分,受到嚴格的保護和管理,成為中國歷史和文化的重要見證。
延伸閲讀…
麒麟門
麒麟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