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患子
引言:
「無患子」屬於無患子科無患子屬,古時亦稱「桓」,因其木材據傳可驅邪而得名。學名「Sapindus」源自拉丁語「肥皂」與「印度」,意指其厚果皮富含皂素,自古便是天然清潔劑。


摘要:
- 別稱: 噤婁、肥珠子、油珠子、鬼見愁、木患子、黃目子、洗手果、油羅樹
- 分佈: 亞洲、歐美、中南半島、台灣
- 特徵: 落葉喬木,葉片金黃,果實半透明棕色,可產生泡沫
- 用途: 天然清潔劑,洗滌衣物、頭髮、首飾
- 傳統: 製成木棒或念珠用於驅邪、防鬼
歷史與記載:
- 先秦《山海經》記載「秩周之山,其木多桓」,即指無患子。
- 唐代《本草拾遺》指出「桓」即「患」的訛音。
- 宋代《本草綱目》稱為「鬼見愁」,傳説可剋制鬼魅邪祟。
發現與用途:
- 16年前,無患子在台灣荔枝園邊被發現。
- 古代先民以其果皮搓揉後產生泡沫,作為衣物清潔用途。
- 無患子還含有黃色素和油脂,洗滌後衣物光澤亮麗,並具有潤絲功效。
現代使用:
- 珠寶界至今仍用無患子清洗首飾。
- 無患子因價格問題逐漸被工廠清潔劑取代。
- 在公園綠地較少見,但仍有些地區有種植。
結構與生成:
- 花期:6-8月,黃白色小花
- 果實:徑約1.5公分,成熟後由綠轉棕色,果皮皺縮
相關資料:
屬名 | 分類 | 別稱 | 學名 |
---|---|---|---|
無患子 | 無患子科 | 桓 | Sapindus |
其他資訊:
- 台灣府誌稱無患樹為「黃目樹」。
- 晉代《古今注》記載無患子木材用於製成木棒剋制鬼魅。
- 十六年前,無患子曾登上「台灣時報」和「自由時報」報導。
黃目子:一種古老的藥用植物
黃目子(學名:Clausena anisum-olens
),又稱「臭黃豆」,是一種芸香科植物,原產於中國東南部和東南亞地區。自古以來,黃目子在中醫中被廣泛用於治療各種疾病,其藥用價值已得到現代研究的證實。
植物特徵
黃目子是一種常綠灌木或小喬木,可長至 3-6 米高。其樹冠呈傘形,葉子互生,三回羽狀複葉,小葉具鋸齒緣。黃目子在夏季開放白色小花,果實為黑色球形漿果。
表 1:黃目子植物特徵
特徵 | 描述 |
---|---|
形態 |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 |
高度 | 3-6 米 |
葉片 | 三回羽狀複葉 |
花朵 | 白色,夏季開放 |
果實 | 黑色球形漿果 |
藥用價值
黃目子中含有多種生物活性成分,包括黃目子鹼、香豆素和揮發油。這些成分具有多種藥理作用,例如:
- 抗菌作用
- 抗氧化作用
- 抗炎作用
- 鎮痛作用
- 解熱作用
臨牀應用
在中醫中,黃目子被用於治療以下疾病:
- 感冒
- 發燒
- 頭痛
- 腹痛
- 痢疾
- 傷風
現代醫學研究證實,黃目子具有抗菌、抗炎和鎮痛作用,可有效緩解感冒、發燒和頭痛等症狀。此外,黃目子還被用於治療痢疾和關節炎等疾病。
表 2:黃目子臨牀應用
疾病 | 用途 |
---|---|
感冒 | 抗菌,抗炎,解熱 |
發燒 | 解熱 |
頭痛 | 止痛 |
腹痛 | 止痛 |
痢疾 | 抗菌 |
關節炎 | 抗炎,止痛 |
使用方法
黃目子通常以煎煮或泡茶的形式使用。建議用量為 3-9 克,每日 1-2 次。使用時應注意以下事項:
- 孕婦應避免使用黃目子。
- 長期大量使用黃目子可能導致肝腎損害。
- 黃目子與某些藥物存在相互作用,使用前應諮詢醫療保健專業人士。
總結
黃目子是一種具有悠久歷史的藥用植物,其藥用價值已得到現代研究的驗證。它含有多種生物活性成分,具有抗菌、抗氧化、抗炎和鎮痛等多種藥理作用。在臨牀應用中,黃目子被用於治療感冒、發燒、頭痛、腹痛、痢疾和關節炎等疾病。然而,在使用黃目子時,應遵循適當的用量和注意事項,以確保安全性和有效性。
延伸閲讀…
黃目子
無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