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紹竑】揭秘黃紹竑三變其身的不為人知故事

【黃紹竑】揭秘黃紹竑三變其身的不為人知故事

黎紹宏:從國民政府中將到新中國政務委員

引言

黎紹宏(1895-1966),原名紹雄,字季寬,廣西容縣人,是國民政府時期的顯赫人物。他曾參與新桂系軍閥勢力,並擔任過多項省主席、內政部長等職務。新中國成立後,黎紹宏選擇留在大陸,為新中國的建設事業貢獻力量。

早年求學經歷

黃紹竑 Play

黎紹宏出身書香門弟,幼時入私塾學習,靈氣逼人。後考入廣西陸軍第三中學,武昌陸軍軍官預備學校,以及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系統接受軍事教育。

軍閥割據時期

新桂系崛起後,黎紹宏成為李宗仁的副手,並於1926年出任廣西省政府主席。然而,在與蔣介石的多次衝突中,黎紹宏指揮失利,威望大跌。他遂與李宗仁、白崇禧決裂,投靠蔣介石。

黃紹竑

抗日時期的貢獻

抗日戰爭爆發後,黎紹宏擔任第二戰區司令長官,後又轉任第三戰區司令長官。在抗戰中,他率部浴血奮戰,為抗日勝利做出了貢獻。

轉投新中國

1949年,國民政府在內戰中失利,黎紹宏前往香港。新中國成立後,他返回大陸,出任政務院政務委員、全國人大常委等要職,為新中國的建立和發展作出了積極的努力。

1957年的風波

1957年,黎紹宏發表意見,批評當時的領導方式,引發爭議。在隨後的反右運動中,他被劃為「右派」。後經檢討改正,他的右派身份得到摘除。

晚年生活與逝世

1960年,黎紹宏的政治生涯逐漸恢復。他在和平解放台灣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貢獻。1966年8月31日,黎紹宏在北京病逝。

人物評價

黎紹宏一生跌宕起伏,從國民政府將領到新中國政務委員,他的經歷反映了中國近代政治舞台的風雲變幻。他是一位愛國者,為中國的統一和進步做出了貢獻。

曾任職務

職務 任期
廣西省政府主席 1926-1932
內政部長 1932-1934
浙江省政府主席 1934-1936, 1937-1946
湖北省政府主席 1937
第二戰區司令長官 1937-1942
第三戰區司令長官 1942-1945
監察委員 1946-1947
監察院副院長 1947-1949
政務院政務委員 1949-1966
全國人大常委 1954-1966

黃紹竑:近代中國的軍事將領和政治人物

黃紹竑(1895-1966),字笏南,廣西梧州人,近代中國著名的軍事將領和政治人物。

早年經歷

黃紹竑幼年喪父,家境貧寒,早年就讀於廣西陸軍小學堂和陸軍中學堂。1913年考入保定軍校,後加入袁世凱的北洋軍,擔任排長、連長等職務。

北伐戰爭期間

1926年北伐戰爭爆發,黃紹竑率部參加北伐,擔任國民革命軍第8軍團副軍長。1927年,他與白崇禧率領桂軍佔領湖南,並參與平定唐生智的叛亂。

桂系領袖

北伐戰爭後,黃紹竑成為桂系將領,與李宗仁、白崇禧並稱為「廣西三雄」。1930年參加中原大戰,後擔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常務委員。

時間 職務
1935-1936 廣西省政府主席
1936-1938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
1940-1948 第四戰區司令長官
1948-1952 國防部部長

抗日戰爭和國共內戰

抗日戰爭爆發後,黃紹竑擔任第四戰區司令長官,負責指揮桂林防禦戰。1948年,他出任國民政府國防部長。國共內戰期間,他率部在華南與共軍作戰。

晚年生活

1949年,黃紹竑隨國民政府遷台,擔任總統府戰略顧問。1966年,他在台北病逝,享年71歲。

特點與評價

黃紹竑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將領和政治人物,他具有以下特點:

延伸閲讀…

黃紹竑_百度百科

黃紹竑- 反共維基

  • 軍事才能出眾:具有豐富的作戰經驗,擅長指揮調度。
  • 政治手腕靈活:擅長捭闔,在政局變動中應對裕如。
  • 為人仗義重情:注重義氣,與部下關係融洽。
  • 有民族氣節:抗日戰爭中表現出堅強的愛國意志。

黃紹竑的歷史功績至今仍有爭議,但其在近代中國的軍事和政治舞台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你會在2020年走大運嗎?

超詳細免費2020年生肖運程大分析

免費訂閱即時發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