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一種常見的皮膚疾病,毛囊炎源自毛囊的發炎,通常是細菌感染導致。初期表現為小丘疹,環繞著毛髮生長的微小囊狀結構(毛囊)。輕度的毛囊炎可在數天內自行消退,不留疤痕。較嚴重的感染或反覆發作可能需要處方藥治療。若置之不理,重度感染恐造成永久性脱髮與疤痕形成。
熱水浴毛囊炎會引發圓形的發癢塊狀,可能發展為化膿的水泡。穿著泳衣接觸水域的身體部位,皮疹會更加嚴重。剃刀腫塊好發於鬍鬚捲曲者,當短毛髮彎曲長入皮膚後,即會產生發炎反應。


毛囊炎分為淺層性和深層性,前者僅涉及毛囊的部分,後者則影響整個毛囊,通常較為嚴重。若情況惡化或自我護理一兩週後症狀未改善,應諮詢醫療人員。可能需要處方抗生素或抗真菌藥物來控制病情。若出現感染擴散的跡象,請立即就醫,包括紅腫或疼痛突然加劇、發燒、畏寒與不適感。
毛囊炎多因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而起。偶爾,病毒、真菌、寄生蟲、藥物或物理傷害也可能是病因,有時則無法確定原因。毛囊受損時,易受到微生物侵襲,進而引發毛囊炎。
淺層毛囊炎主要侵犯毛囊上部與周圍皮膚,而深層毛囊炎則影響較大範圍的毛囊。輕微的鼻前庭炎表現為鼻毛基部的丘疹(毛囊炎),有時也出現在鼻孔周圍,結痂後容易出血。較嚴重的感染會形成鼻癤,甚至發展成蜂窩組織炎。嚴重感染時,細菌可能透過靜脈擴散至大腦,造成危及生命的血栓形成。
鼻部穿孔性毛囊炎
也稱為穿孔性鼻腔毛囊炎,較為罕見,發生於鼻前庭鼻毛的深層毛囊,免疫功能低下者較易罹患。細菌從鼻腔皮膚侵入後,向內蔓延,穿破皮膚在鼻翼上形成膿皰,內含受感染的鼻毛。約有 63% 的治癒率,但易於復發。
特徵 | 描述 | 治療 |
---|---|---|
初始表現 | 小丘疹環繞毛囊 | 自行消退或使用抗生素、抗真菌藥物 |
嚴重感染 | 永久性脱髮、疤痕形成 | 口服或外用處方藥 |
熱水浴毛囊炎 | 發癢腫塊、化膿水泡 | 避免接觸熱水、使用抗發炎藥物 |
剃刀腫塊 | 短毛髮彎曲長入皮膚 | 使用抗菌肥皂、避免過度剃刮 |
淺層毛囊炎 | 毛囊上部及周圍皮膚受影響 | 輕微感染通常可自行消退 |
深層毛囊炎 | 整個毛囊受感染 | 嚴重感染需要處方藥治療 |
鼻前庭炎 | 鼻毛基部丘疹、結痂 | 口服抗生素、局部抗菌劑 |
鼻癤 | 深層感染形成膿包 | 手術切開引流、口服抗生素 |
鼻部穿孔性毛囊炎 | 鼻毛深毛囊化膿 | 複雜感染需要多科會診 |
鼻子毛囊炎原因
鼻子毛囊炎是一種常見的皮膚問題,會導致鼻孔周圍出現疼痛和發炎的紅腫。瞭解鼻毛囊炎的原因有助於預防和治療這種狀況。
常見原因
感染
- 細菌感染(最常見)
- 金黃色葡萄球菌
- 棒狀桿菌屬
- 痤瘡桿菌
- 真菌感染
- 糠秕孢子菌(引起頭癬)
- 念珠菌
毛囊阻塞
- 油脂過度分泌
- 死皮細胞堆積
- 化妝品或防曬霜堵塞毛孔
其他因素
- 鼻毛拔除
- 頻繁擤鼻涕
- 鼻孔過敏
- 免疫功能低下
- 賀爾蒙失調
- 吸煙
常見的鼻子毛囊炎症狀
- 鼻孔周圍疼痛和發炎的紅色腫塊
- 化膿或流出液體
- 硬化和結痂
- 壓痛
- 鼻塞或流鼻水
預防和治療
預防
- 保持鼻子清潔和乾燥。
- 避免過度擠壓或拔除鼻毛。
- 使用温和的潔膚品洗臉。
- 定期更換枕套和毛巾。
治療
延伸閲讀…
鼻部穿通性毛囊炎
鼻部穿通性毛囊炎
- 抗生素藥膏或口服藥物:治療細菌感染。
- 抗真菌藥物:治療真菌感染。
- 抗炎藥物:減少發炎和疼痛。
- 暖敷:促進引流和緩解疼痛。
- 醫生切開引流:如果膿腫過大或無法自然引流。
常見問題解答
問題 | 答案 |
---|---|
鼻子毛囊炎會傳染嗎? | 通常不會,除非接觸到受感染的體液。 |
鼻子毛囊炎會復發嗎? | 是的,如果不根治根本原因,可能會復發。 |
鼻子毛囊炎可以預防嗎? | 採取適當的預防措施(如保持鼻子清潔)可以降低風險。 |
鼻子毛囊炎會留下疤痕嗎? | 如果不妥善治療,可能會留下疤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