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的「生存空間」與二戰爆發
納粹政府尋求在東歐建立廣闊的「生存空間」,為此策劃了戰爭。確保了蘇聯中立後(1939 年德國與蘇聯簽署互不侵犯條約),德國於 1939 年 9 月 1 日入侵波蘭,開啟二戰序幕。英國和法國隨後宣戰,一個月內波蘭淪陷。
1940 年,德國入侵挪威和丹麥,進而進攻低地國家和法國。法國被迫停戰,同意德國佔領北部並扶植傀儡政府。蘇聯吞併波羅的海諸國,意大利加入軸心國。
德國對英格蘭發起的「不列顛之戰」以失敗告終。1941 年,德國入侵南斯拉夫和希臘,並進攻蘇聯,違反了與蘇聯的條約。蘇聯展開頑強抵抗,阻止了德國攻陷列寧格勒和莫斯科。
1941 年 12 月,蘇聯發動反攻,迫使德國撤退。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對日宣戰,德國對美宣戰。盟軍空襲科隆,揭開了對德國本土的全方位轟炸。
1942 年,盟軍在北非取得勝利。德國和軸心國在斯大林格勒遭受慘敗,隨後又在庫爾斯克戰役中落敗,失去軍事優勢。盟軍登陸西西里和意大利本土,意大利投降。
德國繼續佔領意大利北部,直到 1945 年 5 月投降。1945 年 5 月 7 日,德國向盟軍無條件投降,戰爭以反法西斯同盟勝利而告終。
事件 | 日期 |
---|---|
德國入侵波蘭 | 1939 年 9 月 1 日 |
英法對德宣戰 | 1939 年 9 月 3 日 |
波蘭淪陷 | 1939 年 9 月 |
德國入侵挪威和丹麥 | 1940 年 4 月 9 日 |
德國入侵低地國家和法國 | 1940 年 5 月 10 日 |
法國停戰 | 1940 年 6 月 22 日 |
蘇聯佔領波羅的海諸國 | 1940 年 6 月 |
意大利加入軸心國 | 1940 年 6 月 10 日 |
「不列顛之戰」 | 1940 年 6 月 10 日 – 10 月 31 日 |
德國入侵南斯拉夫和希臘 | 1941 年 4 月 6 日 |
德國入侵蘇聯 | 1941 年 6 月 22 日 |
蘇聯反攻 | 1941 年 12 月 6 日 |
日本偷襲珍珠港 | 1941 年 12 月 7 日 |
德國對美宣戰 | 1941 年 12 月 11 日 |
盟軍空襲科隆 | 1942 年 5 月 |
軸心國在北非投降 | 1943 年 5 月 |
斯大林格勒戰役 | 1942 年夏 – 1943 年 2 月 2 日 |
庫爾斯克戰役 | 1943 年 7 月 |
盟軍登陸西西里 | 1943 年 7 月 |
盟軍登陸意大利本土 | 1943 年 9 月 |
意大利投降 | 1943 年 9 月 8 日 |
德國向盟軍投降 | 1945 年 5 月 7 日 |
1940 年:動盪與轉變的關鍵時刻
1940 年是 20 世紀最動盪不安的年份之一,世界處於第 2 次世界大戰的邊緣。這一年見證了重大事件的發生,重塑了全球格局並對未來的幾十年產生了深遠影響。
歷史大事
時間 | 事件 |
---|---|
1940 年 3 月 | 納粹德國入侵丹麥和挪威 |
1940 年 4 月-6 月 | 法國和英國發起挪威戰役,失敗 |
1940 年 5 月 | 德國開始入侵法國和低地國家 |
1940 年 6 月 | 法國投降,二戰歐洲戰場進入新階段 |
1940 年 7 月 | 英國發起不列顛空戰,對抗德國空軍 |
1940 年 9 月 | 日本與德國和義大利簽署三國同盟條約 |
1940 年 11 月 | 義大利入侵希臘 |
政治變遷
- 納粹德國的崛起和擴張主義:德國在 1930 年代侵略鄰國,逐步實現領土擴張。1940 年的入侵進一步強化了它的軍事勢力。
- 德國佔領法國:法國在 1940 年 6 月投降,德國佔領的大部分法國領土。
- 英國戰時內閣成立:丘吉爾於 1940 年 5 月成為英國首相,領導國家對抗納粹侵略。
軍事行動
- 不列顛空戰:英國和德國之間的空戰,持續了幾個月。英國皇家空軍最終擊退了德國空軍的進攻,保住了自己的領空。
- 閃電戰:德國在 1940 年入侵法國和低地國家中使用的閃電戰策略,利用裝甲部隊和空軍協同作戰,迅速佔領領土。
社會變遷
- 空襲和疏散:英國城市遭受德國空軍持續轟炸,導致大量平民疏散到鄉村地區。
- 女性在二戰中的角色:戰爭造成了男性勞動力短缺,女性開始承擔更多的工業和農業工作。
- 納粹德國對猶太人的迫害:德國繼續實施仇視猶太人的政策,迫害猶太人並將其送往集中營。
科技進步
- 雷達:雷達技術在 1940 年得到進一步發展,為英國在不列顛空戰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 噴氣發動機的早期實驗:德國開始研製噴氣發動機,這將成為未來的噴氣式飛機的基礎。
文化影響
- 戰時宣傳:各國政府使用宣傳來動員國民和支持戰爭努力。
- 藝術中的戰爭主題:藝術家和作家開始探索戰爭的影響,並創作反映時代精神的作品。
結論
1940 年是充滿動盪和轉變的一年。它標誌著第 2 次世界大戰的轉捩點,並重塑了世界格局。盟軍最終戰勝了軸心國,但戰爭的傷痛和教訓永遠銘刻在歷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