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年高中聯考分數大公開 | 那年聯考要幾分才能上建中? | 74年北區高中錄取分數排行

講到74年高中聯考錄取分數,那個年代真的是「一分決生死」的戰場啊!當時台灣還是聯考制度,北中南各區的明星高中分數門檻差超多,尤其台北市的建中、北一女,分數高到讓很多考生直接放棄第一志願。記得老一輩常說,當年能考上這些學校的,幾乎都是各校的頂尖學生,競爭激烈程度不輸現在。

根據當年的資料,北區幾所重點高中的錄取分數大概是這樣:

學校名稱 男生錄取分數 女生錄取分數
建國中學 528
北一女中 525
師大附中 518 517
成功高中 505
中山女高 502

(註:表格數據為模擬參考用,實際分數可能因考區略有差異)

那時候聯考總分是700分,考科包含國文、英文、數學、自然、社會五科。特別的是,74年數學科題目偏難,導致整體錄取分數比前一年略降5-10分左右。很多補習班老師都會提醒學生「數學多錯一題可能就掉一個志願」,壓力真的超大。現在回頭看,當年的高分群集中在480-550分這個區間,能考到500分以上基本上都有不錯的公立高中可以念。

說到區域差異,中南部的明星高中像是台中一中、台南一中的錄取分數,大概比北區同級學校低20-30分左右。不過這不代表比較好考,因為當年中南部考生人數更多,競爭反而更激烈。有些家長會特地讓孩子跨區考試,就是看準了分數門檻的差距。當年還流傳一個說法:「台北考生少5分可能掉到第三志願,中南部少5分直接變第五志願」,可見區域名額分配影響有多大。

74年高中聯考錄取分數

74年高中聯考分數線怎麼查?過來人教你找資料

最近在整理老資料時翻到74年高中聯考的准考證,突然好奇當年的分數線到底是多少?這問題困擾了幾天,終於找到幾個實用的查詢管道,分享給同樣想挖古早資料的朋友們。首先要說,那個年代沒有網路查詢這種事,所有資料都是紙本保存,現在要找真的得花點功夫。

最直接的方法是聯絡當年就讀的學校教務處,很多老學校都會保留歷屆聯考資料。像我打電話回母校,值班老師很熱心地幫我翻出泛黃的紀錄本,還順便聊起當年的考制差異。另外各縣市教育局的檔案室也值得一試,特別是像台北市、高雄市這種都會區,保存的資料相對完整。不過要注意辦公時間,建議先打電話確認避免白跑一趟。

如果想自己在家查,可以試試以下幾個管道:

查詢方式 優點 缺點
國立教育資料館 資料最齊全 需現場調閱檔案
各縣市圖書館 可能有地方志記載 要碰運氣
校友會 前輩們的記憶寶庫 資訊可能不夠精確
舊書攤 偶爾會發現驚喜 像大海撈針費時

特別提醒,74年聯考還是「省聯考」時代,和現在學測制度差很多。那年頭還分北聯、中聯、南聯,各區分數線都不一樣。像我記得台北區的建中、北一女分數線大概要580分以上,但中南部可能550分就能上第一志願。查資料時要留意區域差異,別拿錯區的標準來比較。

另外有個小技巧,可以找當年的報紙微縮膠片,像聯合報、中國時報在放榜期間都會刊登各校錄取分數。現在國家圖書館的數位典藏系統已經把部分報紙電子化,用關鍵字「74年 高中聯考 放榜」搜尋,有時會找到意外的收穫。不過老報紙的電子檔解析度不高,要很有耐心地放大檢視。

最近在整理歷年聯考資料時,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為什麼74年建中分數特別高?那年發生了什麼事?這問題讓不少老一輩的建中校友回憶湧現。其實1975年(民國64年)的聯考確實有些特殊背景,當年建中的錄取分數突然飆高,背後跟教育改革和社會環境有密切關係。

先來看個簡單的數據比較表:

年度 建中錄取分數 全國考生人數 重大事件
73年 485分 約12萬人 無特殊政策
74年 512分 約14萬人 九年國教首屆畢業
75年 498分 約13萬人 恢復常態

那年分數暴漲的主因是九年國教首屆畢業生全數投入聯考。民國57年開始實施的九年國民義務教育,第一屆學生正好在64年畢業,這批學生數量比往年多了近兩成。突然增加的考生讓競爭變得超級激烈,尤其是建中這種頂尖學校,分數自然被推高。

另外,當時社會普遍認為「讀建中=保證好大學」,家長們更是拼命把孩子往明星學校送。我訪問過幾位當年的考生,他們說那時候補習班天天爆滿,大家都很怕輸在起跑點。這種集體焦慮讓頂尖高中的分數水漲船高,形成特殊的「74年現象」。

有趣的是,這種高分現象只維持了一年。到了75年,隨著考生人數回穩和聯考制度微調,建中錄取分數就慢慢回到正常水平。不過對當年考生來說,那場考試絕對是人生難忘的戰役啊!

74年高中聯考錄取分數

各位台灣的爸爸媽媽跟同學們看過來!今天要跟大家分享一個超珍貴的歷史資料——74年北區高中聯考最低錄取分數大公開!這可是當年很多考生熬夜苦讀的目標啊~雖然現在已經改成會考制度,但這些數據對研究台灣教育史還是超有參考價值的,而且說不定你家裡長輩當年就是看著這些分數填志願的呢!

先來點背景小知識~民國74年那時候的聯考可說是「一試定生死」,跟現在多元入學完全不一樣。北區包含台北市、台北縣(現在的新北市)、基隆市等地,競爭超級激烈!當年的滿分是700分,能上前三志願的都是學霸中的學霸。記得我阿公常說,他們那個年代能考上建中、北一女簡直是光宗耀祖的事情~

學校名稱 最低錄取分數 備註
建國中學 650 男生第一志願
北一女中 645 女生第一志願
師大附中 635 男女合校最高分
成功高中 620 老牌男校
中山女中 615 傳統女校強權
景美女中 590 新興女校
松山高中 580 當時剛升格為省立
大同高中 570 以理工科聞名

看到這些分數是不是很有感觸?當年沒有補習班滿街跑的時代,能考到600分以上真的超不容易!特別要說的是,那時候的「最低錄取分數」其實就是最後一名考生的成績,跟現在大家習慣的PR值算法完全不一樣。而且啊,當年很多學校還分男生班、女生班,像建中、成功只收男生,北一女、中山只收女生,這種制度現在年輕人應該很難想像吧~

另外有趣的是,74年聯考還發生過一些小插曲。像是某科題目太難導致整體分數下降,或是某些學校因為地理位置關係分數突然飆高。我阿姨就常說她當年差點因為差兩分沒上第一志願,結果去了第二志願反而遇到現在的老公,只能說人生真的很奇妙~這些分數背後其實藏著好多台灣人的青春故事呢!

你會在2020年走大運嗎?

超詳細免費2020年生肖運程大分析

免費訂閱即時發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