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相生相剋之理
五行間之相生相剋,乃自然界之基本規律,旨在論證人體之整體性。此規律包含四層關係:
一、相生


- 木生火:木材燃燒釋放火焰,火明則神志清醒。
- 火生土:火能温陽脾土,促進食物消化吸收。
- 土生金:脾土強健則肺金健旺,呼吸順暢。
- 金生水:肺金運行受阻,清肅不利,水濕代謝異常。
- 水生木:腎水濡養肝木,滋養肝血充盈。
二、相剋
- 木剋土:肝鬱氣結,剋制脾土運化。
- 土剋水:脾虛濕盛,阻礙腎水代謝。
- 金剋木:肺氣鬱滯,抑制肝氣疏泄。
- 火剋金:心火亢盛,傷及肺金。
- 水剋火:腎水上浮,擾心火安寧。
三、相乘
五行中某一行過度亢盛,對其所勝一行的過度剋制。
四、相侮
五行中某一行過度衰弱,被其所不勝一行的反向剋制。
這些異常剋制現象均源於五行系統關係失調,過度虛盈,導致人體生理病理變化。其中,相生與相剋為調和平衡機制,而相乘與相侮為不正常病理狀態。
五行相生運用
臨牀上,根據「火不足」原則,從「木」的角度解決問題:
- 心氣虛、心血虛、心陰虛、心陽虛等虛證,可用疏肝通竅、養心安神的藥物治療。
- 心火旺盛,可用疏肝降火的方法治療。
五行主時發病
肝春易病,心夏易病,脾長夏易病,肺秋易病,腎冬易病。
五行傳變
- 相生傳變:為母病及子或子病及母,病情較輕。
- 相剋傳變:一、按相乘規律傳變;二、按相侮規律傳變,病情較重。
五行判定疾病預後
- 相生傳變:病情較輕,預後較好。
- 相剋傳變:病情較重,預後較差。
五行哲學思想
- 陰陽學説:天地萬物運化基本規律,建立了中醫學的醫學觀。
- 氣一元論:承認生命是物質的,生命運動遵循氣、陰陽、五行的運動規律。
- 五行學説:用五行物質變化説明世界の本原及其物質世界的多樣性。
這些哲學思想奠定了中醫學的科學方法論,形成了中醫獨特的整體辨證思想。
五行相乘相侮論
在傳統中醫理論中,「五行相乘相侮」是一個重要的概念,是指五行之間相互生剋制化的關係。五行相乘,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侮,即木克土、火克金、土克水、金克木、水克火。
五行相乘原理
相乘是指五行之間依序相生,比如木生火,火生土,反映了事物發展的順序和連續性。相乘的關係遵循「生生不息」的原則,即前一行的盛衰會影響後一行的發展。
五行相侮原理
相侮是指五行之間依次相剋,比如木克土,土克水,體現了事物之間的制約制衡關係。相侮的關係遵循「制化平衡」的原則,即某一行的過度旺盛會被另一行剋制,從而維持整體系統的平衡。
五行相乘相侮關係
五行 | 相乘的五行 | 相侮的五行 |
---|---|---|
木 | 火 | 土 |
火 | 土 | 金 |
土 | 金 | 水 |
金 | 水 | 木 |
水 | 木 | 火 |
五行相乘相侮的應用
五行相乘相侮的關係在中醫診治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在利用五行相乘相侮的關係進行中醫診治或環境調配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 五行相乘相侮的關係是一個整體的、動態的關係,需要綜合考慮其他因素,如個體體質、病症特點、環境條件等。
- 應當由專業的中醫師或風水師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判斷, 不可盲目套用五行相乘相侮的原理。
- 五行相乘相侮的關係 並非絕對的,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會出現相生相剋的特殊變化,這需要具備豐富的經驗和專業知識才能準確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