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海岸城市平地生成術:填海造陸
填海造陸,將原有水域轉化為陸地,是沿海都市擴充平地面積的有效手段。大山環繞,平坦地稀少的沿海城市,如東京、香港、澳門,乃至深圳、天津等,紛紛採用此法創造平地。
荷蘭從13世紀開始大規模填海造陸,目前境內20%領土都是人工填海所得。弗萊福蘭省全境幾乎皆為填海地,因此有「上帝造海,荷蘭造陸」的稱呼。


日本自古便有填海造陸的歷史。據石川潤一郎所述,日本早在11世紀就有填海造地的記載,平安時代的平清盛將軍便在神户填海興建人工碼頭。
二戰後,日本因人口激增,土地需求大增,填海造陸的規模更加廣泛。1945至1975年間,日本政府造地達11.8萬公頃,涵蓋機場、港口與新開發區等。
仁川國際機場原為兩座島嶼,後經填海造陸,將兩島連成一片。
1981年,摩納哥開啟豐維埃耶新城的填海造陸工程,獲得0.22平方公里土地,國土面積擴增12%。
自1965年建國以來,新加坡填海造地超過100平方公里,包括樟宜國際機場、裕廊島工業區與濱海灣等。
香港山多地少,自開埠以來不斷填海造地。百年來,填海面積已達67平方公里,佔全港總面積逾6%。
2019年9月,香港政府啟動「明日大嶼願景」,堪稱香港史上規模最大的填海工程,預估耗資至少6,240億元,工期至少13年。然而,此計畫引發環保團體與民眾不滿,並在立法會引起抗議。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將於本月就土地供應議題展開公聽,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先前批評反對填海的環保人士。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強調,填海造陸須審慎評估,避免破壞生物多樣性、漁業資源與海洋生態。
填海造陸案例一覽表
國家/地區 | 填海面積 | 著名填海項目 |
---|---|---|
荷蘭 | 20% 國土 | 弗萊福蘭省 |
日本 | 11.8 萬公頃 | 仁川國際機場、東京灣 |
摩納哥 | 0.22 平方公里 | 豐維埃耶新城 |
新加坡 | 100 多平方公里 | 樟宜國際機場、裕廊島 |
香港 | 67 平方公里 | 尖沙咀 |
填海的壞處
填海是一種通過向海洋中傾倒材料來創造新陸地的過程。它可以擴大可用土地面積並保護海岸線,但也有許多環境後果需要考慮。
生態系統破壞
填海最顯著的壞處之一是它對生態系統的破壞。當海洋棲息地被填滿後,它們會失去棲息在其中的許多物種。這可以破壞食物鏈、影響水質並減少生物多樣性。
海岸侵蝕
填海可能會加劇海岸侵蝕。當海岸線被改動時,它會擾亂自然沉積過程,從而導致侵蝕問題。隨著填海地區的沉降,還會進一步加劇侵蝕。
洪水風險
填海可以增加洪水風險。通過創造新陸地,它會減少吸收洪水的自然區域,並將其轉移到其他地區。這會導致洪水加劇和破壞基礎設施。
污染
填海材料通常包含污染物,這些污染物會滲入海洋環境。這可能會污染水源、危害海洋生物並對人類健康構成風險。
經濟影響
填海可能會產生顯著的經濟影響。它可能需要高昂的成本,並且可能導致旅遊業和漁業等行業的損失。此外,填海後續的環境問題也可能增加清潔和修復成本。
填海的壞處摘要
壞處 | 影響 |
---|---|
生態系統破壞 | 物種失去棲息地、食物鏈破壞 |
海岸侵蝕 | 沉降、侵蝕問題加劇 |
洪水風險 | 可吸收洪水面積減少 |
污染 | 填海材料釋放污染物 |
經濟影響 | 高昂成本、行業損失 |
結論
填海是一種可以創造新陸地但也有嚴重環境後果的過程。在考慮填海項目時,必須仔細權衡利弊。通過制定適當的緩解措施,可以降低填海的負面影響,但重要的是要認識到不可避免的環境後果。
延伸閲讀…
填海-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Wikipedia
「明日大嶼」填海計劃的三大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