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脈形之妙趣與靈動
古人以「蜂腰極細,鶴膝至圓」形容脈象的精妙。「蛙背脊直而兩削,雞胸腹飽而臃腫」則道出脈象的頑拙。「蛙背」與「偏鏘」同義,「雞胸」與「缶溜」同形。故有云:「縱然水道縱貫,若無沙石阻隔,終究只是穿田水渠;未經冶煉錘鍊,即可知曉脈象之坎坷。」
儘管田濠遍佈水流,但若無沙石分隔,終究無法形成貫通的峽谷。天地之勢,自崑崙發源,經由三危、積石、終南、太華、底柱,再跨過河水,流向雷首、王屋、太行,北抵常山塞垣,沿著東方而盡於大海。從終南南下,過漢水而至夔州,化為荊山,再跨越長江,匯聚於長沙、寶慶,形成衡山徼嶺,沿著東方而止於閩浙,這便是「會躍淵」的意義。(東北為「塞垣」,西南曰「徼嶺」。)


以山體為龍,象徵其騰躍之勢,猶如《易經》中的「乾」卦,比喻陽剛之德。縱然潛藏之勢有跡可尋,其飛躍之勢亦可察覺。臍腹存在,盤旋迴轉;首尾相連,順序逆轉。順勢而為,指向其聚集之地;溯源而起,探尋其發跡之本。盤繞環繞,彷彿經歷險關的躊躇;展爪揚鬣,宛若輔助維持的力量。
左擁右依,猶如角衞的守護;騰峯聳立,如同鬐髮的生長;三形合一,宛若飲水頷含的姿態;四勢聚集,似若鋪鱗扇翼的靈動。神妙隱藏,不易顯露脈象;潛藏保身,不容許風刺的損害。吐納為雨(一作「氣」),欲界於橫流之中;蜕化為骨,避免於頑石之上。勢力綿延長遠,若曲折斷裂,則悲哀難抑;形體盤踞蟠結,若直立鋒利,則慼慼然傷痛。威嚴光彩鮮明,卻忌憚其毛髮稀疏。《真天》(一作《元》)《化毓》之説,忌諱其變易,都是模擬造化而權宜之説,並非具有規範性的成法。
以人形喻穴場之玄妙
此節借龍之全體,以喻夫山之形。真龍落脈,多在隱蔽之地,即或有高處落脈,亦必在重重保護之中,此謂「神而隱跡,潛以保身」也。凡祖龍發跡直至結穴之所,不知幾經曲折,而其化毓之真者,斷然不異祖氣,所謂「生子生孫巧相似」也。若到頭一有變易,即非造化之真。至於定穴法之難真,不若取象於身而可得。例雖貴於鎮頭,義亦求其住蹠。
額頭寬廣而平整,以「角」為防護;額角傾斜危急,以額為標的。準頭隆起,鼻樑高聳而藏污納垢;眼睛明亮,淚水潸然而下。耳朵停而不揚,以求勢穩寬廣;嘴唇淺薄,成形過於逼迫。「卧而腰環兮藴乎其腹;乳坐而《膝踞》」兮懷乎其股。(字典不載)臍抱於臂,足無與於倒屣;胯附於股,手何煩於憑軾?腰連《背》偃兮氣之散行,尾掉《背後》兮山之隴脊。腸附於尻兮泄之必傷,足絕於下兮囚之已寂。「肩《井膊翼》」兮,堪負載之勞,「《握口掌》心」兮,任操持之力。
此節借人身以喻穴場,穴場法俱在包藏之中。頭無住蹠則露額,額無角則露準,無崦則露唇,淺薄則露,環卧則以腹乳為藏,踞坐則以股為護。(字典不載)以臂為抱者曰「臍」,足在臍之下,無益也。以股為護者曰「胯」,手在胯之上,無益也。斡尻則侵腸,喻上則傷龍。針足則犯脱,喻下則傷穴。《肩井》雖上,而有負載之勞。《握口》雖下,而有操持之力。唯能參之禽獸蟲魚,斯可備之於奇形怪格。「鳳翔兮背崦乃安,駝載兮肉鞍尢特。蟹伏螯強兮眼目非露,龜圓頭伸兮肩足難易。蜈蚣鉗抱兮口乃分明,馴象準長兮鼻乃端的。魚額脱兮尾鬣揚波,馬耳峭兮唇口受勒。項舒嘴鋭兮鶴何拘於耳頂腹滿。」(一本作薄)《準露》兮,牛不堪於鼻息。
以禽獸蟲魚喻穴場之奇絕
自昆侖發源而成的山勢,延伸至海濱,就如同河水穿過沙石,形成峽谷一般,縱然有水流,但若沒有沙石的阻隔,也無法形成峽谷。因此,穴場的地勢,雖然存在著脈氣,但若沒有突起的山峯或起伏的地形作為阻擋,也無法形成藏風聚氣的格局。就像人體的額頭寬廣平整,可以保護前方的視野;鼻樑高聳而藏污納垢,可以過濾空氣中的雜質;眼睛明亮,可以洞察周圍的環境,這些都是穴場中藏風聚氣的吉徵。而人體的耳朵停而不揚,嘴唇淺薄,成形過於逼迫,則是穴場中散洩脈氣的不吉之兆。
穴場的形勢,就如同人體的腰部環抱著腹部,彷彿孕育著生命一般;而乳房高聳而圓潤,就像母親懷抱著嬰兒,充滿了温暖和滋養。臍部抱於臂下,就如同穴場中的脈氣匯聚於一處,而足部無需多餘的動作,就如同穴場中的脈氣自然流動,無需人力幹擾。胯部附於股上,就如同穴場中的脈氣穩固而有力,而手部無需扶持,就如同穴場中的脈氣不散不亂,不需要外力的幫助。腰部連接著背部,就如同穴場中的脈氣沿著山脊延伸,而尾部掉落在背後,就如同穴場中的脈氣在山脊的末端形成結穴之地。腸部附於尻部,就如同穴場中的脈氣泄露在外,而足部絕於下方,就如同穴場中的脈氣枯竭殆盡。
人體的肩部寬廣有力,可以承擔負重,而掌部凹陷有紋,可以握持物體,這些都是穴場中藏風聚氣的吉徵。而禽獸蟲魚的形體怪異,動作奇特,也可以為穴場的形勢提供借鑑。鳳凰的背部寬廣平坦,適合棲息;駱駝的背部駝峯高聳,可以負重遠行;螃蟹的爪子強勁有力,可以捕食獵物;龜的頭部圓潤,四肢穩健,可以適應各種環境,這些都是穴場中藏風聚氣的吉徵。蜈蚣的身體細長,可以靈活穿行於狹窄的縫隙中;馴象的鼻子長而柔軟,可以靈敏地探測周圍的氣味,這些都是穴場中納氣聚水的吉徵。魚的額頭扁平,尾巴寬大,可以遊動在水中;馬的耳朵尖鋭,嘴唇緊閉,可以敏鋭地感知周圍的動靜,這些都是穴場中散洩脈氣的不吉之兆。牛的鼻息粗重,露於外界,不能藏風納氣,這是穴場中散洩脈氣的不吉之兆。
蜂腰過脈:脊椎側彎的典型特徵
蜂腰過脈是脊椎側彎的典型特徵,是指患者身體彎向一側時,在腰部會出現一個明顯的向另一側突出的弧形,這主要是由於脊椎骨骼的異常彎曲所致。
蜂腰過脈的成因
蜂腰過脈的成因尚不完全清楚,但普遍認為與以下因素有關:
成因 | 可能機制 |
---|---|
結構異常 | 椎骨發育不良、椎間盤退化 |
肌肉不平衡 | 肌肉力量或耐力不均,導致脊椎無法維持正常姿勢 |
神經系統問題 | 神經系統無法正常控制肌肉運動,導致脊椎彎曲 |
遺傳因素 | 有脊椎側彎家族史者,發病風險較高 |
環境因素 | 不良姿勢、長時間負重或久坐等 |
蜂腰過脈的診斷
蜂腰過脈的診斷主要是透過身體檢查和影像學檢查,如 X 光或磁力共振成像 (MRI)。醫師會檢查患者的脊椎曲線、肩部高度、骨盆是否傾斜等。
蜂腰過脈的治療
蜂腰過脈的治療取決於患者的年齡、嚴重程度和側彎類型。治療方法包括:
治療方法 | 目標 |
---|---|
保守治療 | 減緩側彎惡化、改善疼痛 |
手術治療 | 矯正脊椎曲線、防止惡化 |
保守治療
保守治療包括:
- 運動治療:加強核心肌肉和改善姿勢
- 支架治療:使用支架支撐脊椎,防止側彎惡化
- 物理治療:改善關節活動度和肌肉功能
- 復健治療:教導患者正確姿勢和運動方式
手術治療
蜂腰過脈的預防
預防蜂腰過脈的發生並不容易,但以下措施可能有所幫助:
- 保持良好姿勢:坐、站、走時都應保持脊椎挺直。
- 加強核心肌肉:定期鍛鍊腹部和背部肌肉。
- 避免長時間負重或久坐:活動時應適時休息,避免過度負擔脊椎。
- 定期檢查:青少年時期應定期接受脊椎側彎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