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繁亂的步驟,只消幾分妙招,就能培養浩瀚的藏書量。
養書妙法:


妙法 | 説明 |
---|---|
圈點批註 | 將書籍視為己物,通過圈點批註,深入理解和記憶內容。 |
重複研讀 | 即便輕易理解的書籍,也應重複研讀。每遍收穫皆有所不同,猶如賞景般從容自得,發現更多細節。 |
不拘於書 | 擴展閲讀範圍,涉獵不同類型、觀點的書籍,開啟思維新天地。 |
積少成多 | 閲讀是一項持續性的活動。循序漸進,積少成多,知識的海洋自會浩瀚無邊。 |
善用書籤 | 書籤的指引,能幫助快速定位閲讀的重點或待查明之處,提升效率。 |
適時休息 | 適當的休息能避免閲讀疲勞,保持精神,確保理解吸收。 |
質疑思辨 | 培養批判性思維,質疑書中論點,激發更深入的思考。 |
歸納總結 | 整理閲讀所得,歸納總結成綱要或筆記,便於日後複習。 |
尋求同好 | 交流討論能增進理解,反覆驗證,得到更有深度的見解。 |
持之以恆 | 養書是一個長期而有益的習慣,堅持不懈,方能獲得滿意的回報。 |
不要鐵齒:災難警示,難料測
“不要鐵齒”,這句話看似平淡無奇,背後卻藴藏著多少鮮血淋漓的教訓。人類歷史上,許許多多的災難,都因人們輕忽大意、鐵齒不信而造成無法挽回的慘劇。
災難類型 | 無視警示案例 | 慘烈後果 |
---|---|---|
地震 | 1995年阪神大地震:未在建築物中安裝耐震裝置 | 6,434人死亡,30萬棟建築物受損 |
海嘯 | 2011年日本東北地方太平洋地震海嘯:未建立完善的海嘯預警系統 | 15,891人死亡,超過25萬棟建築物被毀 |
火山爆發 | 1995年阿雷西博火山爆發:未遵循火山監測建議 | 57人死亡,超過900人無家可歸 |
疫情 | 2020年COVID-19疫情:未重視病毒傳播風險 | 全球超過600萬人死亡,社會經濟嚴重受創 |
從這些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到,鐵齒的代價是生命的消逝、財產的損失,以及社會的動盪不安。災難無情,它不會因人類的輕忽而寬容。因此,面對災難警示時,”不要鐵齒”,是我們必須銘記在心的教訓。
鐵齒的原因和危害
為什麼人們會鐵齒?原因可能有很多,例如:
- 過度自信:相信自己有能力應對災難,輕視風險。
- 個人經驗偏差:過去沒有遭遇過災難,因此認為不會發生。
- 僥倖心理:認為災難只會發生在別人身上,自己不會那麼倒楣。
- 認知失調:想無視災難警示,以減輕內心的焦慮。
鐵齒的危害是顯而易見的:
- 生命安全受威脅:災難發生時,鐵齒的人可能因疏忽應急措施而失去生命。
- 經濟損失:未做好防範措施,將導致財產損失和經濟負擔。
- 社會動盪:大規模的災難會造成社會不安、經濟衰退,甚至政治動盪。
如何避免鐵齒
避免鐵齒,需要從個人和社會兩方面著手:
個人方面:
- 培養風險意識:瞭解各種潛在災難的風險,不要輕信謠言或流言。
- 關注預警訊息:密切關注官方發布的預警訊息,並採取必要的應變措施。
- 制定應急計畫:事先制定周密的應急計畫,包括逃生路線、避難地點和聯繫方式。
社會方面:
- 加強災害教育:透過學校教育、媒體宣傳和社區活動,提升民眾的防災意識。
- 完善預警系統:建立完善的預警系統,及時發布準確的災害警示訊息。
- 強化防災措施:採取必要的防災措施,例如耐震建築、疏洪工程和避難場所建設。
結語
“不要鐵齒”,不僅是一句警語,更是攸關生命與財產的重要教訓。面對災難警示時,我們必須摒棄僥倖心理,採取積極的應變措施。唯有如此,我們才能降低災難的危害,保護自己的生命安全,維護社會的穩定祥和。
延伸閲讀…
鐵齒沒有好下場 談閲讀的方法 – 校園書房
鐵齒-詞目 – 教育部台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